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四年級角度公開課例教學研究--教學流程設計與議課心得


新北市光榮國小108學年度「學習共同體」公開課教學教案設計
教學者
陳月華
教學領域
數學領域
教學對象
四年四班
單元名稱
第三單元角度
教材來源
翰林四上第7
教學節數
5(5)
教學日期
108109()
教學時間
845~9251220議課在創課教室
設計理念
1.      讓學生能「目視評估」生活中物品或環境的大約角度,以應付生活所需。
2.      要求角度的精確,必需熟練「量角器」的使用。
3.      對「直角、銳角、鈍角、平角與周角」的理解與判斷,影響學生運用角度的基本能力。
4.      兩個角的合成與拆解需要對平角與周角有一定的熟悉度,才能正確又快速利用加減法求出正確角度。
5.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希望透過學習權的轉移,減少講解、增加學生的「自學與互學」、「表述與聆聽」、「勇敢問問題」達到學習的目的。
學生經驗分析
1.      三上學過「直角」並能比較角的大小。
2.      本節為本單元的第五節課,學生已經知道「量角器」的構造與應用,同時能利用量角器「點數格子」得知角度或「以加減法計算出角度」,知道平角為180
3.      上節課已實際操作「順時針與逆時針」的轉動,知道周角360及鐘面上每一大格為30
能力指標
4-n-16能認識角度單位「度」,並使用量角器實測角度並畫出指定的角。
4-s-05能理解旋轉角,包括平角和周角的意義。
教學目標
1.      能「目視評估」生活中物品或環境的大約角度。
2.      熟練「量角器」的使用。
3.      對於兩個以上角的合成與拆解能形成自我解題策略。
4.      理解「直角、銳角、鈍角、平角與周角」的特性並應用解題。
5.      理解旋轉角的特性並能於生活中應用。
本節目標
1.能與同學互相檢核學習結果、表達解題過程、聆聽同學的解題思維、說明清楚不懂的地方、勇敢提問。 
2.能完成課堂任務,統整本單元所學、鞏固「角度」的概念。
教學活動
活動
說明
指導要點
時間
復習
教師指示學習任務:
1.      檢討課本p45-48內容,分享自我解題策略,提出疑問,聆聽同學的解法。

學生能說出如何解題、指出課本上的重點。
6'

展開
教師指示學習任務:
1.      習作P34解題,先自我解題,不會的等一下參考同學的方法。
2.      同組分享解題結果,相互提問與說明,同組都無法解題時,舉手提問。
3.      針對提問,徵求解題策略,上台說明。
4.      接著完成p35-36的自我解題與提問互學

24'
伸展跳躍
教師佈題
1.      發下學習單,請學生以視覺評估「比蕯斜塔」傾斜角度大約是幾度?
2.      向同學說出理由。
3.      2組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與學伴的看法。


6'

統整
直角、平角、周角在角度上的運用。

4'
本節結束



角度(五節)教學重點
第一節10/1
1.      學生事先準備量角器與三角板,利用假日在家中預習本單元。
2.      復習直角,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確認同組的看法(直角為90且相鄰的兩個邊為垂直)
3.      與直角的大小比較練習p33
4.      觀察量角器,給一個角自己研究怎麼量。(有預習的學生應該有基本概念)
5.      兩人一組,向同學說明或示範量角器如何使用,都說一遍、注意聆聽。
6.      閱讀理解p34文本:利用量角器量出角度的方法及正確性。
7.      完成課本p35-36頁的理解與練習。
8.      整理概念:直角、鈍角、銳角、刻度、符號與度的表示方式。
9.      實驗「延伸角的兩邊」,角的大小會改變嗎?會說明自己的見解並聆聽同學的看法
10.  回家作業:p29-30,畫角的部分雖然還沒有上到,但請學生先閱讀文本試做。

教學者心得:
1.      本單元第一節課進行得還算順利,但也發現學生的「互學習慣」尚不很成熟,當要求「互相核對,如果答案不一樣的時候要討論」時,通常他們都是核對答案後就好了,有錯的不會主動提問,會的也不大會說明,只給正確答案。還有些學生因為猶豫或動作慢,需要等待,同伴無法進行核對與討論。也有孩子任務下達後好像沒有收到訊息或是三角板、量角器不知到放在哪裡。
2.      學生對於「直角」的概念模糊幾已遺忘,使用「量角器」最大的困難還是在「中心點」與找到「正確的刻」應該看內圈還是外圈。
3.      本節「統整概念學習單」的設計其實是要驗證學生的回家預習是否有做,同時也告訴學生答案都在課本上,但還是有大約一半的學生不會翻課本找到說明,需要老師過去提醒,同伴互學上的幫助還不夠。
4.      同時最後一個教學實驗「延伸角的兩邊」,角的大小會改變嗎?因為時間不夠沒有進行到。

第二節10/3
1.      P37畫出指定度數的角。
2.      使用量角器檢驗同學畫出角的正確度,重新檢驗昨天的回家作業,我畫對了嗎?
3.      分享畫角的經驗。
4.      角有大有小,不同大小的角可以合成,也可以相減,形成另外一個更大或更小的角。
5.      配合附件(每個角都先量出角度寫上去),自由組合出不同的角,並寫出角度算式,時間內愈多愈好。
6.      相互檢驗同組同學的組合。
7.      說出角度加減的經驗或心得。
8.      如果沒有學生說出「平角」的概念,指定學生一起閱讀理解p39
9.      整理概念:角度加減時,可以直觀、亦可列出算式找答案。(列算式會使用角與度的符號)
10.  回家作業:復習課本P38-40, 完成課本上的問題。

課程調整進行如下:
1.      本節課一開始先就同學間的「互學」先做進一步的澄清,希望同學先管好自己再「幫助」別人,幫助的意義是不能嘲笑別人不會地方,也不能驕傲、口氣不好,而是要耐心的聽別人不懂的地方,耐心的將知道的說給別人聽懂。不會的同學也要專心的聆聽、思考為什麼,不懂的地方要能主動求救。
2.      復習「量角器」的使用:找同學上台演練,中心點對齊、找對刻度。
3.      延伸角的兩邊長,角度會改變嗎?請同學思考回答問題,指出角度所指的範圍。
4.      統整兩邊夾角形成的範圍就是角度,畫出角度的範圍符號,讓同學發現角度的範圍有延伸的特性。
5.      復習P37「畫角」的關鍵步驟,請同學上台示範分享。
6.      小組互學:檢核作業,不同的地方要討論。
7.      拿出附件、量出6個附件的角度,完成後同組互相檢核與討論。
8.      進行角度的相加減學習單練習,請同學先自行配對算出合併或重疊的角度。(時間不夠只有約5分鐘)

議課紀錄10/3下午130
蘭老師分享
主要觀察後面兩組4個學生的互動
一開始互相檢核作業時,學生不懂「檢核」的意思,吵了一下僵住了,進行不順利。其中一組比較快達成默契,有進行,另外一組不願意給隔壁的看,就沒有討論。
核對附件的角度時,那一組還是意見不合吵而無法進行
在進行角度加減的學習單時,時間明顯不足,大部分的學生不清楚任務要做什麼,教學本來就要順應學生的學習狀態調整,如果時間不夠了,也許下節課再進行會較好。
小組中葉明哲學習慢、不懂加減的意思、跟不上,看別人也只學一半。
杰恩合併角度時並沒有拼好、有縫隙,經提醒才作對。
郭思瑜可以直接做減法,程度較好。

瀛老師分享:
本單元我們班已經上完,參加課後安親班的學生多半進度快反而會在上課時不專心,但不一定代表這些學生的概念沒有問題,有時還要導正更不容易。
在班上也會讓學生教學生,因為同學的話比較聽得懂。

蘭老師分享:玩角度加減遊戲的教學設計
1.      事先利用A4廢紙裁成4小張。
2.      每張紙給一個角度,每個學生拿到的都不同。
3.      將指定角度畫出來。
4.      全班起上,找夥伴合併或相減出老師指定的角度。
5.      先兩兩合併或相減,接著也可以找三個人或多個人合併出較大角度的「鈍角」。很有變化。
而在「幾何」的教學上,要先為學生建立「清楚的定義」。以「角度」而言:兩邊夾成一個角,角度指兩個邊夾住的範圍;學生通常對「範圍」是比較困難理解的。
「旋轉角」的教學,利用「教學光碟」上面清楚的圖示,由老師示範旋轉的「順轉與逆轉」,我覺得學生可以很快理解。

教學者心得:
1.      本節課原設計重點在「角度的相加減」,但為建立同學間正確的互學態度,補上節課未上到的延伸邊長,釐清量角器的使用與畫角的重點,以及角度「範圍」的概念,導致時間不足,倉促進行「角度相加減」的練習,可以明顯感受到學生的疑惑,只有少數幾個學生有完成一兩個練習。觀課教師的提醒值得參考。
2.      感謝蘭老師的分享,教學者發覺本節的學習單設計並不理想,就放棄下節不再繼續。
3.      在同學「互學」與「討論」的部分,仍然有些不順,因為採取兩兩分組,如果兩人程度相當,核對後就沒有事做,如果兩人程度都弱,也無法進行討論,甚至不知道兩個人都是錯的。因此鼓勵學生可以向前後同學「主動求助」,但還需要再多訓練,形成互學文化需要更長時間。

第三節10/04
1.      檢核課本P38-40,問問題與互相學習
2.      P41文本理解與回答,與同學核對答案
3.      P31-33習作練習,每頁3分鐘,同組核對答案、討論與說明2分鐘。
4.      整理概念:兩個角合起來超過180時,可以平角輔助,較能快速得到答案。
5.      回家作業:進階題學習單10

議課紀錄:10/5下午1330
媜老師分享:
1.      自己很有收穫,不斷學習,看到不一樣的教法,教學不一定都要老師講到滿、講到足。
2.      以前分組多半雞飛狗跳,反而校長的課比較有秩序,學生很給面子。
3.      問學生為什麼分組時秩序比較好,他們說是很忙,時間不夠。
4.      學生的素質不一樣、家庭型態多元,漠視學生課業者多,我每一年的教學都要調整。
5.      學生回家預習的效果不明顯、部分學生語文能力低,通常看不懂課文或題目。
6.      校長的教學注重自己學以及操作,學生的興趣比較高。
7.      但有些程度的孩子好像還是不能達到效果。愛舉手發表的孩子不見得真的會,這都要考量孩子的教養條件,有些孩子課堂上瞎忙卻不會提問,180度、90度代表的意義還是有不懂的。

華老師分享:
1.      校長的教法有創新,學生一定會有人不懂是正常的。
2.      跟人合作、說出想法是未來必要的能力,在學校也學過這些理論,集中實習時很有過經驗。
3.      但感覺到小組討論的時間可以再多一點,畢竟對慢的學生會完成不了。

萱老師分享:
1.      今天互學的情形比前兩節課有好一些。
2.      校長的佈題語速慢、且清楚。
3.      教學設計是先讓學生自己學,校長再教難的,是值得參考的地方。
4.      觀察到一位學生自己從課本上發現到答案,很有自信,會熱烈去教別人。
5.      葉哲明與郭思妤這組孩子較無法合作,150度怎麼量的,是有困難的。
雨媜老師補充:發表或表達的訓練,在國語或數學課堂上,有時因為進度壓力比較少。反而會利用綜合、健康、美勞這些課堂來多加訓練發表的能力。

教學者心得:
1.      本節課堂進行確實較前兩節更順利,學生的自學與互學、主動求救或教別人的情況也感覺有更好的進展。
2.      習作31頁,大於90度的角,部分學生在視圖時無法理解問題,遇到較明顯的困難,此時教師暫停,請學生上台嘗試解題,提醒視圖的關鍵在於紅色標示的範圍才是要解的角。
3.      大於90度的角,有兩種以上解法,程度好的學生甚至可以不用列算式,很快得到正確答案。
4.      世侖同學在這個地方,原來也卡住,後來突然發現上方的「重點整理」的示例與圖解,立刻就知道了答案,獲得了自信,轉身告訴旁邊的同學。

第四節10/7
1.      事先請學生準備家裡的「鬧鐘」,拿出電池、需要時操作。
2.      P33文本理解。
3.      補充「周角」的由來。
4.      操作鬧鐘上的分針,順時針與逆時針
5.      討論:已知「周角是360」,那麼鐘面上一大格是幾度?可以算或量
6.      P42-44閱讀理解與解題
7.      整理概念:旋轉方向依時鐘正常運轉的方向分為「順轉」與「逆轉」;旋轉時有「始邊」與「終邊」形成一個「旋轉角」。
8.      回家作業:預習課本p45-48,嘗試自我解題

議課紀錄10/8上午1030
慶老師分享:
1.      教學進度掌握良好。
2.      幾何並不好教,上台演練學生互學,老師講得少反而學生參與高,是比較接受的新觀念。
3.      問題是進度,讓學生上台演練、實物操作通常需要許多時間,本單元規劃5節課,請教校長對期中考接近,只上到第三單元,後面還有兩個單元要上,如何安排進度的看法?

群老師分享:
1.      實際操作與參與可以讓學生主動發現概念。
2.      教具現在都沒有配發,如何準備?
3.      課堂上沒有看到校長需要管控秩序,學生投入專心。
4.      平角從哪裡到哪裏,這部分的說明很好,協助學生澄清觀念。
5.      點人上台部分如果使用籤桶,更能平均學生發表與練習的機會。

教學者心得:
1.      關於進度:校長作為教學者,徵得班級老師的課堂進行教學研究,其實是感謝導師的支持,教學進度的壓力完全由班級老師吸收,單元教學即使結束,後續學生的輔導與學習統整、檢核、補救等工作仰賴班級老師協助。但在教學設計理念上,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能,就是希望能解決「教學進度」的問題,借由提昇學生自學的能力,從「學習進度」彌補「教學進度」,嚴僅的說,只有學習進度的問題,沒有「教學進度」的問題。現行的文本教材是偏簡單易懂的,學生如果自學可以會的,老師就不必教,只教難的、需要思考的,時間是否可以更有彈性,好好協助中後段學生的啟發,甚至讓高成就的學生挑戰更高的學習。
2.      高成就學生協助較慢的同學,不是浪費會的人的時間,從「學習的金字塔」而言,把我會的教給不會的人聽得懂,學習的效能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對好學生來說,他的學習會更加鞏固,並能提昇表述時的邏輯、系統與話語的精練,練習利用圖解、舉例、換句話說的技巧,成為一個善於表達、有深度內涵,又能助人的人。
3.      讓課堂時間成為學生自主學習、思考、探究、嘗試解題與表述的時間,只有老師減少解說、善搭鷹架,協助串聯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借由一次一次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想出來、自己也可以發現」的自信建立中,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學生為什麼在課堂上會「神遊」?因為老師的話語具有一定的催眠作用,講述式的學習模式,很容易讓學生疲乏,特別是「非聽覺型」的學習者,而聽覺式的學習通常聽過就忘,較難鞏固學習的成效,所以學生下課後的練習一樣不會,我們就說是學生上課不專心,其實當下他可能真的聽懂的,只是下課後又忘了,因為解題的路徑是「聽來的」,不是自己學來的。
4.      教具的問題有很多處理方式,校內有老師很愛惜過去「配發」的書商教具,等校舍完成後,或許可以規劃更好的空間,收集累積方便老師使用。

第五節(主要公開課)10/9
1.      兩兩一組檢核課本p45-48中的理解與解答,盡量說明清楚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意思。(會利用文本說明運用於解題)
2.      P34-36習作練習,每頁5分鐘,同組核對答案、討論與說明3分鐘。
3.      整理概念:直角、平角、周角在角度上的運用
4.      挑戰題:目測「比薩斜塔」的傾斜角度,並能舉出例證支持自已的看法!

議課紀錄10/09中午1240
1.      教學者月華校長分享:
(1)   本單元在去年曾用「康軒版」上過一次,那次的經驗並沒有很好,去年的學生對工具的使用能力比現在的404班弱,也是第一次進行角度教學的關係,心理上沒有預期,花了較多時間在學生個別指導「量角器」的使用,原來預計學生自學的時間也受到壓縮。因此,在設計本單元教學時,特別著重在學教的翻轉,盡量減少教學者的示範解說,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自主解題。
(2)   同時由於校長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教學多年,對於型塑學生在課堂中共學的文化,一直努力不輟,相信透過同學之間的「共學、互學」,不僅可以提高中後段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更加鞏固高成就學習者的學習,對於團隊合作、尊重多元智能的情意素養亦有幫助,教學設計就以兩兩一組的互學、檢核與討論為核心,希望透過本單元的互動,可以建立班級更好的同儕互學的關係。
(3)   時間不夠的關係,原設計要以「比薩斜塔」作情境討論就沒有進行。
2.      宏分享:請同學上台分享時,或許可以兩人一起,由較弱的學生先說明,有需要時同學再補充;公開觀課是否提供文本給觀課者,避免觀課離學生太近干擾;座位安排能因為請假學生調整;未預習的學生需要較多時間,教師會因學生狀況調整時間再多給30秒。
3.      如分享:駿佑在逆時針操作時有卡住,有接受晨祐同學的指導,世侖也會接受11號同學的指導,只是動作較慢,仍然沒有完成。
4.      妏分享:互學的操作學習,給學生更大的自主空間;引導兩兩討論,不只是對答案,學生蠻期待老師的行間巡視。
5.      慧分享:我看本單元的第二、第五節課,第二節時同學的默契較不足,第五節有進步。「學習的金字塔」提到把會的教給不會的人,學習效能可以達到90%以上,不好意思問大人的學生,會用自己話去問同學,同學的語語也比較容易被理解,如有一組同學指出,課本上不是就有寫,旁邊的立刻就知道了。
6.      華分享:校長在教學時,每一節課都提醒互學的方法,強調不同的地方要討論,學生的合作漸漸看到成熟的樣子。
7.      萱分享:在課堂上觀察到教師把課堂的學習還給學生,很多作業是回家預習,可以看到學生在課堂上有成就感的循環在形成;教師的語言與課本的文字或許學生較難理解,但是同學跟同學之間的語言更容易被接受,前兩堂課有較多的合作。
8.      慧分享:觀察後面小組的學習,晨祐是很快的學生,但很踏實的解題,對老師的提醒與時間很配合。也會指導旁邊:「你有沒有看到這是「逆」」,同學很快就發現是沒看清楚題意。梯形的角度問題也提醒同學要量量看,因為有2個直角,但並沒有標示,說不定不是。整節課的秩序很好,不需要教學者管秩序,是很難的地方。
9.      如分享:學生如果預習不足,在課堂上的時間就會不夠,這些學生的學習可能比較草率嗎?但後來觀察到科峰跟旁邊的女生有互動,而他也教了她,發現同學寫出來時,臉上有滿意的表情。亦奕在練習上可以全部寫完,跟同學討論也比較好,另外DODO同學和旁邊也有討論,感覺他們跟上英文課的時候比較,是比較投人在學習。但在第35頁練習時,2分鐘時間後4位同學都還沒有做對的,因為「逆」的題目沒有看清楚,這時候是否教學者要停下來,先澄清再繼續會較好?
10.  盈老師分享:校長的課堂強調共學與自我檢核,科峰與品淳的學習有互補的幫助,節省老師一些時間。
11.  媜老師分享:幾次的課堂下來,自己覺得有些驚訝,平常班上課堂討論通常很吵、像市場一樣,甚至會有罵人的,這些現象都沒有;我有問過孩子們,他們說因為有老師在後面看,而且沒時間吵,學生很忙,看到學生學習到互助。
12.  妏老師分享:教師在行間巡視時,沒有很確定學生的答案,有些覺得好像對又好像不對,鼓勵同學不會的時候先問同學,那麼教師的引導應該在什麼時間切入?沒有看到同組的互學,不太看得出來。
13.  宏主任:好奇本班的分組是怎麼產生的,有些組別因為程度,兩個都不會,無法互動,都是錯的也不知道。

教學者回應與心得:
1.      針對分組,感謝班級導師的事先規畫,校長尊重原班老師的安排,班級開始要型塑同學的互學文化,需要長期的「班級經營」,在每一天、每一個課堂中去強調、製造、引導,讓學生學會「聆聽」、接著「思考」、從別人的觀點「擴展思維」,進而能自主發現、產出個人的解題策略。這個漫長的過程、必須堅持不輕易放棄,互學的文化才能形成。以本單元授課而言,404初次體驗小組的共學與討論,兩人小組是適合作為開始的,當然在學者的理論中,一般中高年級的課堂多採用4人小組,當兩人都不會的時候,或許有第三種、第四種看法可以啟發思維。但這沒有絕對,端賴教師的考量。
2.      課堂上中後段的孩子學會了沒?這在課堂中一般來說就是無法齊一,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應該著重於學生的思考與解題習慣的養成,才是培養自主學習的重點,如果要等到所有孩子都會,反而會降低了多數孩子的學習效能。透過中後段學生的思考與解題習慣養成,期待他們會慢慢趕上當個主動學習者,而不是等待餵養答案,過後又很快遺忘,這些慢的孩子還要老師在課後找時間給一些必要的協助,比如幫他找共學的夥伴、幫他學會聆聽、學會自行閱理文本!
3.      在學生自行解題中,遇到困難,教師的介入時機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藝術。一般希望教學者不要太快介入,還是把時間留給學生繼續想、有時候構思並沒有那麼容易發生,老師在課堂中的介入如果太頻繁,反而對學生是思維的干擾,學生乾脆不想了,聽老師說就好。但就如同學習金字塔說的,聽過就忘,回家寫習作時還是不會。所以教師的介入在一個課堂中不要太多,而且應該請學生分享解題思維,為中後的學生串聯其他孩子的想法,讓他們在聆聽思維後得到啟發而靠自己繼續想下去。也是因為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縮小當個提供作法、提供答案的人,反過來成為提供「串聯、互學與回歸文本」機制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