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除非他先道歉

這是個危險的命題,為什麼?

除非他先道歉,代表著雙方都有錯。

是人都會犯錯,有錯就改,該道歉就道歉,能彌補就要快彌補。但,加上「除非…」這個條件,就把勇於認錯的美好道德的選擇權,交到了對方手裡,如果對方都不先道歉,那我們所犯的過錯將無法補彌。

這是個危險的命題:把別人所犯的過,加諸於自己。展現美德的主動權與決定權,操之在我,別輕易把它交到不可期待或不可信任的人手上。對方不道歉,是對方的品格不好或教養修為不夠,但你因著一個品格不好的人,而讓自己也落入品格的瑕疵之中,真的很不明智。

這就好像我們經常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不管怎麼樣「動手打人就是不對」,但打人的說:「是他先罵我的,他要先道歉!」即使情況真是如此,這麼說也只是表面聽起來有理而已,我們還是要教育孩子,不管別人知不知道錯誤,我們對自己的品格要求,還是要做到,不能因為別人不道歉,我們就不必道歉。

學生通常會在類似的事件上,落入「公平、不公平」的思維中,先道歉的人好像是示弱的一方,或是錯得較多的一方,擔心如果我先道歉,對方不道歉,就是吃虧,這不公平。但是,我們更需要教育的是,在品格的標準裡,一犯錯就承認,是不需要條件的,即使真的不公平,也是不懂得認錯或修正行為的那個人,而不是勇敢認錯的人,因為對方沒有學到經驗,無法從事件過程中成長,別人也會知道他的不可信任,降低對他的評價,損失得更多。

這中間,其實學生更需要學習的,還有「情緒控制」與「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兩件重要的事。因為別人先罵人就動手打人,傳達著學生情緒控制不佳的警訊,也代表學生不會用正確的方法處理糾紛,如果這個問題沒有教導清楚,長期不懂得如何做好「情緒控制」,無法選擇正確的途徑解決問題,未來可能的糾紛就會一直潛在,對學生的成長是負向的,教育也沒有成功。這很不容易,尤其是學生的品格養成尚未成熟的階段,有時候不是那麼容易信服,他可能會覺得「偏心」,雖然會有「有理說不清」的時候,但教導者一定要非常清楚問題的根源,永不放棄。

社會上其實存在許多「情緒控制」與「處理問題的能力」不佳的成年人,暴力衝突常起因於細微的小事,最後總是兩敗俱傷。

道德的判斷力,就在於堅定的品格內化。就如葴言所言:「教養兒童,使他行當行之道,即使到老都不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