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自主學、能力好、品格第一

        在石門,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就是讓每一個石門的寶貝能夠自主學習,擁有基本好能力,而且成為品格第一的人。

         自主學習從閱讀開始,這三年來,透過學校規劃,一系列的閱讀活動下來,在校園角落裡發現會利用時間主動看書的孩子多了起來,而學生的想法也漸漸多了起來。培養能自主學習的人才,才能順應未來多變的知識社會,成為解決問題、脫離困境的高手。

         小學階段的基礎教育,學習的是基本能力,沒有一個領域的學習被輕忽,也沒有一個孩子被放棄;不論說讀寫算、觀察、統整、設計、創意,乃至健康的習慣,都是孩子們要學會、習得的能力,這些能力決定他們的未來。

         但品格型塑是更重要的環節,有一句話說:「善良比聰明更重要,因為聰明有很大的成份是天生的,但善良來自選擇。」品格教育就是一個良善的養成歷程,擁有好品格的人較諸一般人值得被信賴,也會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關鍵。

        因此,石門的教育裡,沒有炫麗的耀眼光芒,而是微蘊自主、能力與好品格的教育風華。

承擔工作的價值

我很喜歡分享「嚴長壽」先生成功的故事。尤其是他的「垃圾桶」哲學。

嚴先生只有高職學歷,人生的第一分工作是個公司裡送貨的傳達,簡單說就是個「小弟」。但這個小弟像個「收垃圾」的人,每天在公司裡撿人家不要做的工作,常常忙到九點、十點才下班,他把每份工作視為「學習的機會」,真正體現了「做別人的事、長自己的功夫」的哲學。由於他的這份認真工作、把握任何學習機會的精神,讓他很快被賞識,委以重任,這樣的態度正是他成功的關鍵。

試想,一個公司裡最低階的員工,一個「小弟」,每天撿別人不要的工作,主動幫忙,並且能把每件事做到「好」的小弟,是很常見的嗎?

不,通常我們理解的工作者,都是準時上班、準時下班,以薪水多寡衡量要付出多少力氣的人。這類人不論職務高低都佔絕大多數,當有新的任務或工作要徵詢人承擔時,他通常會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就要那麼倒楣?」即使勉強接受,也可能只是「做了」,而不求「做好」。所以,小弟永遠是小弟,職員永遠是職員,可能他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升遷加薪沒有他的份。

一個公司的老闆,或有權決定升遷者,要做選擇時,一定會選擇能主動承擔、積極任事、樂於學習、把事情做好的人。

台北市政府柯市長辦公室找不到秘書的新聞,讓人又有了更多的省思。公務人員的升遷或升等,多半依賴考試制度,要不就慢慢累積年資,時候到了就有,因此公務體系常為人詬病是最保守的一群,行政效率或績效有限也就不覺稀奇。政務官是長官拔擢的,雖然有些關係裙帶的可能,但至少還要有相當的能力,否則下台也是家常便飯。

「人在公門好修行」這個價值應該是在公職體系工作者要奉行的,修行不是修身養性的修行,而是積極服務人群的修行,畢竟「服務人群」才是生命存在最高的意義,否則每個人都是一飯飽、一窩居,人生海海,有什麼好努力的,浪費了美好生命的力量,社會停滯沒有進步,幸福感越來越低落,不是福氣。積極任事的公務人員是幸福社會很重要的關鍵,國家提供穩定的工作保障,值得應當的回報。

臺灣的年輕人需要更多工作的動能,而這動能來自於承擔與學習,不為自我設限,自許當個「發光體」,也就是能讓自己照亮別人的人。趁著年輕的時候多一點磨練,累積個人的能力資本,吃虧不會是真的吃虧,反而可能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