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教學慎思

             校長公開課後的幾點思考

一、有關座位安排與聆聽:我在第五節上課前調整了學生分組座位,讓組與組間更加緊密,利於聆聽同學說法。因為學生陳述時的音量較小,有時連老師也聽不清楚,但我們不希望經常要求學生再講一次,也不希望老師重述學生的說法,甚至幫忙補充或解釋,我們要學生主動學習,養成聆聽的習慣,能從不同人的思想上擴展自我的思維,聆聽他人的聲音非常重要,尤其是同學的聲音。同儕的協同學習就是最好的鷹架,也是最沒有壓力的鷹架,在聽不懂時可以自在的提問或追問,比教師說出的標準答案更有多元價值的思維。所以,班級座位宜緊密,形成同儕共學的氛圍,盡量讓每一個人自己聽,聽到同學的說法。
二、座位與安心的學習:座位的緊密安排除了幫助聆聽之外,也可以讓全班共融在安心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感到同學就在我身邊,他們能幫助我思考,在不懂的時候很方便可以提出我的問題,聽到別人的意見。
三、有關學生分享時的音量:學生思考後的表述,通常速度不快且音量不會太大,因為在思考中必須一邊評估措詞、用語與組織,且要說得完整,必須慢慢地說。如果課堂中學生分享的話,聲音很大或速度很快,甚至「衝口而出」,代表學生回答的內容是「已知」早就知道的,不必經過思考。但在課堂中,我們要學生針對問題審慎思考,想得更深、更廣,才有學習的提昇,學生發表時的聲音就不會大聲而快速,而是適中甚至有點小聲。
四、盡量不要求學生再講一次:要求學生再講一次容易打斷學生的思維、也會讓學生以為說得不夠好而怯卻;在全班級都專注於聆聽時,在每個人的意見都被重視時,再小的聲音都可以被聽見。必要時可以請學生「再多說一點嗎?」或「再解釋一下嗎?」
五、老師不要重覆學生的話:如果課堂上不論同學說什麼,老師總是會聆聽同學的話後再重覆、補充、解釋或說明,課堂中很容易形成只有老師是個好的聆聽者,無助於學生重視同學的意見,無法擴展多元思維,學生永遠會以教師為主,會習慣等答案,跳過聆聽同學的說法再擴充自己的想法或修正自己的想法,只以老師為依歸,反正老師說得都是對的,反正老師會再說一次,無法形塑出教室中同學間互學、共學與支持的學習風格,落入一切靠老師的框架。所以,在課堂中,要實踐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方法,只有老師說得越少越好。
六、善搭鷹架:課堂中教師的角色,是一個聆聽者、串聯學生想法的穿針引線者,更是一個掌握學習目標的回歸者。所以,教師給鷹架的方法有:1. 串聯思考,讓學生從聆聽一個個同學的想法而想得更深入、想得更周全更廣泛、直到有所領悟。2. 回歸文本,教師要掌握文本主軸、確保學生不脫離學習的要旨,不使思考學習過度發散,離散了學習的目標。3. 補充教材也是一個重要的鷹架,以彌補台灣課本太過簡化的問題,協助學生建構廣博的知識體系。4.有效提問,透過好問題引導學生思考。5. 舉例。6. 追問。這些都是教師在課堂中不斷為學生搭著鷹架的工作。不過,最好的鷹架還是應該由學生自己來搭才對,老師要在教室中成為輔助學習者,提問、舉例、追問這樣的工作,最好是由學生之間來做,讓同學形成互搭鷹架的學習共同體,也才真正落實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
七、建立學生表達的信心:觀點與見解當然有好與不好,但在課堂中,要容許「不好的意見或觀點」被表達;提問時,也要接納多數人覺得不是問題的問題;老師與同學都要認真的看待每一個孩子表述及每一個被提出來的問題。很多學生在說完看法之後,直接被嘰笑而失去了表達的信心,害怕再說錯而不再發言,也有對答案沒有足夠自信而不願表達出來;更多時候是老師最終都會給答案,只要等著老師說就好了。只有老師不給標準答案時,學生才會嘗試找出最佳解答,彼此說出看法。同時對於學生的看法或問題不給評價也很重要,給了評價就有比較,任誰都不希望表達之後得不到好評價;而看似簡單或不是問題的問題被提出來時,老師一樣要請同學們重視與回應,利用「指出文本出處」回應簡單的問題,尤其在「追問」時很多不同的觀點或看法,往往會在簡單的問題中被說出來。老師在課堂中以身作則,重視每一個看法、每一個問題,在班上就會形成風氣,透過充分的聆聽、正向的回應建立學生發表的信心。
八、學習的起點在於疑問的發生:正如本課所指「好奇是一切學習與進步的起點」,「疑問」亦然。觀看一堂課,課堂中所有的問題都被解決了,所有答案都被說了出來,是學生自己找到的、領悟的嗎?教室裡的學習是發生在精英少數的身上,還是所有孩子都有所學習呢?因為每個學生都有其個殊性,大班學習中,每個人的進度都一樣理論上就是不可能的,全班都會了的事,在一個班級中、一堂課中本就很難達到,這也是標準化測驗無法適用在每個學生身上的原因。但是,我們可以期待透過鷹架、透過同儕共學、透過學習權還給學生,每個孩子的思維都能在課堂中更進一步,有更深一層的理解、更有效運用各種解題策略、更勇於嘗試、更勇於表達、勇敢說出自己的不會、聆聽別人的觀點,即使在當下,學生沒有得到最佳解答也沒有關係。知識是教不完的,方法才值得學習,思考的方法、實驗的方法、理解的方法、解題的方法,許多的方法可以交叉運用,只要有方法,總會有答案。現在沒有答案,可能是時間不夠、可能是方法不對、可能是理解不足…,但思考、再思考,腦筋靈活比什麼都重要,我們要的是腦筋靈活的學生,不要等待知識灌輸的學生。所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正是開啟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中一定要忍住給答案的衝動,不惜讓學生帶著疑問結束。老師把答案教了,其實是老師對自己的交待,以為這是教學者的職責,但往往忽略了、剝奪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事實是,少數精英學生老師不必教他也會,多數學生等待老師教後只記下即不再思考,過後就會遺忘,更有學習弱勢的學生抄下答案後,什麼都沒有學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