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課程、教材與教師備課

我們都聽過很多國外教師都是自編課程,教科書只是教材的一部分。

去年11月參訪日本的學習共同體學校,在八千代市立睦中學的物理課堂上,看到學生的教科書至少都有2本,一本是學校選用的,一本是授課老師要求補充的,每位學生在上課前已經閱讀過兩本教科書上相關的課題,在課堂中老師的提問與引導是經過設計的學習單或問題單,完全不照著課本進行,學生以學習夥伴的方式,在聆聽與互學的關係中完成學習的任務,結束之後,再個別檢視教科書上的內容,進一步驗證所學。

這位日本的物理教師善用教材、搭設鷹架;課堂上的教學架構,是透過教師本身對學習課題的熟捻,收集可供學習的資料,綜合成為課堂上要呈現的學習活動。

這個過程就是國內最近熱烈強調的「備課」的工作,但在臺灣又更強調的是「共同備課」。在「學習革命的願景」中,佐藤學提到濱之鄉小學初期的教師們,「為了準備公開課堂,全學年的教師團結一致,努力共同備課到大半夜 」(p76),研究負擔非常重。為了鼓勵每位教師設計符合自己個性的課堂進行方式,學校將事前的備課研究減到最輕,以尊重授課教師自身設計的教案,而將精神運用於課後的協同研究,觀察教室所發生的具體事實,集中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及學生之間彼此學習的關係,慢慢累積研究成果。

在個人實踐「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經驗中,也體驗到了自主備課與共同備課的差別。要進行一堂公開課,特別的備課是一定要的,至少要有一份當節課的教學教案,包括:解讀教材、設定教學目標、學生經驗分析、對應能力指標、設定教學活動流程、補充教材等等。自主備課這樣就完成了,共同備課則是每位授課者先有了上述構想後,把他的想法與教案分享給教學夥伴們聽,再請教學夥伴們提供意見做為修正;為求慎重也許要反覆進行個幾次,教案才幾近完美,再到課堂上實施,共同備課的夥伴擔任核心觀課者,一起為共同備課的教學結果,進行觀察與回饋。

共同備課的效果,強調是的團隊的合作,集共同的智慧完成團隊的事,讓授課者不再是單打獨鬥的感覺,也比較不會有個人受評價的感受;不論是授課者或教學夥伴,都能在參與的過程中,實踐教師也是一個「學習共同體」的理念。

自主備課,則完全是教師本於個人的專業與用心,為一堂公開課堂而為的準備,夥伴觀課後的回饋,一樣可以做為共同成長基礎,最大的差異在投入時間的經濟性。自主備課花費授課者個人的時間,共同備課則是一群人數倍的時間投入。所以,佐藤學願意尊重教師個人的自主性,不強調共同備課,把整體的研究負擔減輕。

就個人公開授課的經驗而言,由於擔任校長沒有自己的課堂,必定得請學校教師提供班級與課程時間讓我授課,而對於班級的學習風格與學生的特質、先備經驗也不夠熟悉,邀請該班老師或同年級老師共同備課,是必要且不能免除的。但在實做中,個人也發現雖然討論過程,備課夥伴會提出許多優秀意見和教學的點子,對於個人教學有很多的啟發,但往往到了最後,我還是會修正成自己要的教學活動,依照自我的想法來教學,夥伴提供的意見也許很好,但不見得適合我自己。比如,在六上國語第九課公開課的備課過程中,參與備課的導師認為六年級學生朗讀文本應該沒有問題,為了節省時間,建議默讀之後直接進入討論,但教學者最後一刻仍然想聽聽學生朗讀文本的聲音,而加入了朗讀;再如備課夥伴建議減少「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一課一重點,將課程重心放在「自我提問」或「結構性摘要」就好,但教學者思考之後還是保留兩項教學重點。

基於教學者的個人經驗,對於究竟是讓教師「自主備課」或一定要「共同備課」的看法,個人覺得還是由教師個人自主決定。「課程、教材與教師備課」的重點還是在於教師對於學習課題的熟悉,能善用補充教材、搭設鷹架,引導學生在聆聽互助的學伴關係中,完成學習的任務。而「學習共同體」的教學關鍵,除了教師充分備課之外,尚需要在班級經營與每一個課堂中重新學習「如何與學生應對」,促發並貼近學生的學習脈絡,打造沉靜的教室與教室中踏實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