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25,距離評鑑結束還有2小時,但重要的流程幾乎已經跑完了。
這是擔任校長以後,經歷的第一次校務評鑑,比起主任時的辦理經驗,壓力好像大了很多。
不是因為校長綜覽校務,一切需負全責,而是行政準備讓人無法放心,時間緊迫下,一再提醒,又為他們擔心,又要心疼他們的辛苦;校長能做的部分必須等待行政同仁先完成,自主性不如自己承辦時,自己掌控來得高。
今天委員提到最近有關「校務評鑑」造成學校困擾的討論,校長覺得呢?平心而論,不要評鑑最好,落實校本管理,校長綜覽全責,委由教育局常態性視導、考核,既直接又單純,學校如常運作即可。現在的「校務評鑑」,因為是委託外部機構辦理評鑑,評鑑委員與學校的關係不如直屬教育局熟悉,所以要準備很多資料,證明學校事務都有在辦理,教師課程與教學都有落實,學校行政管理沒有怠惰,學生學習權益沒有被犧牲,彙整資料、整理上傳、回饋報告,花費許多額外心力;而學校業務本來的千頭萬緒,沒有一項能暫緩、沒有一件能不做,在該做的事都要如期完成之下,本就吃緊的行政人力更加的雪上加霜,加班趕工就在所難免。
再說,現在的校務評鑑理論上說的是「全校性評鑑」,但所有教育現場的工作者都知道,那還是行政為主的評鑑,教師參與及負責的部分與行政相比跟本不成比例,教師覺得事不關己很正常,行政需要教師提供資料都要謙卑的請求,再三的拜託。
所以,對學校校行政而言,能夠不必評鑑,當然最好不要評鑑。教師也如是想。
但如果以體檢學校的角度思維,校務評鑑還是有其價值性與必要性。以本校「班會」的實施為例,在提出辦理時,導師們面有難色,為什麼要開班會?多此一舉,有什麼意思!但透過「校務評鑑」外部專家的眼光,為什麼要開班會就清楚了。開班會雖然佔用老師的時間,不曾開過什麼是班會的孩子,要教如何當「主席」,如何做好「會議記錄」,司儀如何「掌控流程」,發言者如何「言之有物」、「說之有理」,個人如何為團體「做決定」,「表決」的意義,「議題」的價值如何思考,如何遵守「規定與秩序」,處處都是學問,尤其班會中學生多重角色的認知與練習,是很重要的民主素養過程,每一樣要教是很累人,但還是要教。
再如,教師的教學檔案與學生的學習檔案,是「知識管理」重要的實踐,平時就該累積,但如不是因為「校務評鑑」,很難要求。
更重要的是教育的目標與價值,為學生而出發的核心,是否偏離了,有時候身在其中的人反而看不出來,校務評鑑的外部專家可以提醒指正,提供重要看法,這也很重要。
面對評鑑的繁忙,誰都不愛,但如果心態「如常視之」,四年一次也不是真的那麼擾民。問題在新北市的「校務評鑑」不僅僅是一個平實的機構評鑑,還包裏了「卓越、榮譽」的評選。有了等第之分、優劣之別,很容易就失了為機構診斷的初心,鼓勵了「競爭」的文化,變成了「資料堆砌」與「包裝完美」的比賽。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
綜合而言,我還是贊成辦理校務評鑑,只是期望單純以「引進外部專家觀點為學校作診斷」就好,不要總是想要「一魚兩吃」,甚至「一魚多吃」;要為學校診斷,又要利用評鑑同時辦理校際間的評比,把單純的事情複雜化,造成競爭,實在大可不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