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2015新北市學習共同體日本教育參訪心得


壹、緣起
個人2014年第一次參訪「濱之鄉小學校」,是一所完全依著佐藤學的學共理念而設立的學校。帶著「走進書裡的學校、朝聖的心情」出發,期待看看一所真正的學共學校的樣貌,但看到的是實踐了17年而「搖搖擺擺的濱之鄉」,雖然我們看到了「一等一的社會課堂」,且所有課堂均展現出學習共同體的基本樣貌,也就是「緊密的座位、小組的討論、教師的備課紮實且語言少而精簡」,但有些課堂的學習風景存在著學生的學習困難,無法安座、情緒不穩,傳達著需要關懷的訊息;另一所推展學共4年的宇津木台小學,沈靜而穩定的學風,校長仍謙虛的表示學校與教師們均「尚在途中」;唯一參訪的中學「睦中學」推展學共8年,音樂、體育與理化課堂,展現出青少年沈穩探究與互學的風貌,沒有中學的吵雜印象;從去年參訪旅程中,感受到推展學共學校的持續力,堅持願景不輟的努力,但也真實的感受到學校推展學習共同體的艱難。
本來計畫再次造訪「濱之鄉」,去看看「搖搖擺擺」的學習情況,經過一年的推展,今年會展現如何的樣貌,但旅途因為規劃的異動,推翻了原來的設想,不同第一年在東京的千葉縣與神奈川縣,看兩所小學、一所中學,今年相反過來,看了兩所中學、一所小學,還是有著相同的感動,也多了一些不同的體悟,非常感恩能夠有機會持續的參訪與學習。

貳、參訪學校的基本概況
今年隨著同梯夥伴們,參訪三所學校,三校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時間各不相同,有進入第二年的大江小學校,有3年的成章中學,以及9年的城西中學。
一、福岡縣的大江小學校:
全校7個班,只有六年級有2個班。今年是他們推展學共的第二年,所以實際上實施學共的教學約1年半。與日本的小學一樣,教師都是包班教學,也都必須分擔學校大部分的行政工作。大江小學校的校長在其他學校推展學共理念非常多年,對於學習共同體的教學非常有經驗,在他的有效領導之下,短短時間就促使大江小學的學習共同體教學,展現非常成熟樣貌。此次參訪的公開課共36個課堂,分別是一年級的「算數--2位數借位的減法」、二年級「算數乘法與體積」、三年級「算數--重量」、四年級「算數--找原來的數」、五年級「算數--面積」,以及六年級「國語--廣島之歌」。由於本次臺灣團隊的參訪只有半天,沒有安排議課,只有與校長的座談。
二、佐賀市立成章中學:
全校共有15班,推展學共的歷程並不是一開始就全面實施,今年是第3年了,但也是真正有較認真與全面推展的一年。那是因為今年加入的「教頭」(教學研究部主任)是從已經推展學共8年的學校調入。該校校長在上海擔任日僑學校校長時,即接觸並推動學習共同體,有了有力助手才讓學共的推展加快步伐,即使如此,該校學生在學力測驗中的表現卻有所提昇與進步。此次參訪的公開課,正是由教頭「原直樹」授課的「道德課日本電鐵優先座的存廢」。課後並安排校長與教師的座談。
三、佐賀市立城西中學:
城西中學共有10班,推展學共第8年。今年教師有近一半的流動,雖然在學共推展上仍然有些困難,但學生的升學與學力表現,一直有著顯著的進步。此次公開課堂共220個課堂,以及下午一堂「焦點公開課」(提案授業研究)。個人擇要觀察了5個課堂,分別是31班的國語、23班的數學、11班的英語、31班的社會與32班的數學;下午的公開課及全程議課,則是22班的「理化課電流的利用」,這天佐藤學教授也全天在城西中學觀課、並參與議課與演講。

參、讓學生自己解題的課堂以大江小學校二年級數學公開課為例
  一、觀課紀綠
    這是一堂二年級的數學課,結合體積的運算,練習九九乘法與加總。參訪團隊進入班級觀課時,課程已經進行到「跳躍伸展」課題。黑板上右邊是前半節,討論6*3的圖形。
接下來的活動,教師提供一張「金字塔」形狀的方格圖形,請學生算出共有多少格?

班級學生的座位是「緊密」的安排,採兩人小組的討論形式。
在解題的過程,可以看到學生自己思考,在圖形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想法,遇到問題時,會停下來看旁邊的學伴怎麼解題,或提出問題,兩兩討論,班級討論思考的聲音是熱切而專注的。有一位女生,把自己的想法分層的寫在背面,計算之外,還寫出文字註解。
接著,老師請同學停下來,邀請同學上台說出想法,同學很主動的迅速舉手。老師給第一位上台說明的小男生一張新的圖形,他指出圖形最下面一排、最外面的格子說:「這裡有4個方格。」老師給他一隻黃色的粉筆,他將自己說的地方圈了起來。接著指著圖形點數,然後說:「這邊有9個。」第二個上台的男生接著指著圖形點數說明,老師提醒他「把你說的圈起來」,他於是先把外圈的方格一組一組的圈起來,邊說這些都有4個方格,接著把內部所有的正面也一個個圈起來,說這些也都有4個方格。說明到這裡後,停頓了約有1分鐘,覺得自己很難往下說,再想了一會兒後放下粉筆,返回座位。此時,老師面帶笑容,站起來,指著圖上的圈圈,請同學們「用他的想法繼續想下去。」
當台上同學放下粉筆回座時,另一個男生努力舉手想要補充,但老師沒有讓他上台,而是指定全班「用同學的想法繼續想下去」時,全班開始發出熱切的聲音,舉手的同學轉而向旁座的學伴說起他的想法。
2分鐘後,老師請同一位男生上台「再說一次」。再次說明時,學生說這是4的乘法,是44的關係,接下來,覺得自己不知道怎麼說比較好,於是他跑回座位,去問他的學伴,他向學伴說了一遍,又上台指著黑板的圖形,點數外圈的個數,老師此時給了他一張新的圖形,請他寫在上面。
他在圖形外圈標出1-9的數字,問同學「到這邊可以嗎?」接著繼續把每個正面的格子標出數字,直到25標完,再問同學「到這邊可以嗎?」然後他說「有25個」。老師提示「所以呢?」他答「4個一組有25個」,老師給他綠色的簽字筆,他在圖上把外圈用綠色圈起來,一邊說明綠色的部分有94,在旁邊寫下算式4*9=36;再用紅色的簽字筆,他從最下層框出9個格子說明紅色的部分也是,寫下4*9=36;再用藍色的筆,把剩下的格子圈起來,寫下4*8=32;然後他用直式運算,先36+36=7272+32=104,得出答案為104個方格。同學下台後,老師起立問全班「他的想法可以理解嗎?現在可以用他的方法做一次看看」。

全班開始回到自己的題目上,有討論、有思考,有一個聲音告訴老師黑板上的答案有問題,老師回頭點數了圖形,發現確實有問題,但老師並沒有做任何的提示,只是用更大微笑看著全班繼續思考與討論。有2位小男生舉手想要分享,此時老師宣佈這節課時間到了,班上同學發出「咦?」為什麼下課了的聲音,全班下課交出學習單,此時坐在發表同學對面一直舉手想講話的男生,迫不及待的跑過去,向同學說出他的發現,幾個孩子熱烈的聚在一起,認真的檢視同學的學習單,手指著圖形再一次的點數著方格的數目。

肆、 教師的姿態
在觀課20多分鐘的時間裡,授課教師語言非常地少,一直面帶著微笑,自信的看著學生思考、討論與解題;整個過程約有3次靠近同學,但時間都很短暫,老師在同學上台說明時,對於圖形的呈現、提供使用文具的時間都掌握的恰如其分,感覺教師在課堂上是非常泰然自在,不慌不忙。當學生上台說明時,老師與同學的等待與專心聆聽,以及班級的沈靜,同樣展現著穩定的學習樣貌。
學生上台說明與計算時,最後答案是錯誤的,教師發現了但沒有指正或提醒,直接下課。

伍、學生的學習姿態
    班級同學的學伴關係,感覺是緊密而熱絡的。同樣的題目,學生的思考方式很多元,並不是只用一種解題模式,我們看到有個女生的計算,是用4*10=40來運算的,也看到有些孩子的計算用了很多自己的圖形詮釋,選擇計算的方式各有不同;即使老師請全班用發表同學的想法再算一次時,很多孩子並沒有調整自己的解題方式。
    小組討論的氣氛,在這個班級裡是成熟的。討論的音量不會太小,觀課者可以聽到語言清楚的流動在各個小組之間,但又不會干擾到每個小組的討論。只要有人上台發表時,全班都是安靜、專注聆聽,少有分心;有想法的學生能主動的舉手,想要補充自己的看法,但不被教師指定時,也能很快的放下,順服的接受。

陸、參訪者的省思
    一、針對當節觀課的思考:
1. 讓觀課者最大的衝擊處,在於學生上台說明到最後,「計算的答案卻是錯誤的」,老師發現後,竟然沒有提示,也沒有指正,留下探索的空間是不是適當呢?由於這個觀課並沒有安排議課,無法詢問授課教師的想法,有些可惜。但個人省思,如果學生的解題策略並沒有問題,只是在最後的計算犯了一個小錯誤,也許教師不必大驚小怪,覺得可惜或不該犯這種粗心錯誤,而是應該大大的讚賞學生能夠靠自己與學伴的合作,自己想出解題的策略。
2. 本課堂,幾乎沒有看到老師提醒學生講話要舉手、手放下、或專心聽等,也沒有學生在老師給任務後,聽不清楚老師的指令舉手問問題,所以教師的話語非常精簡,課堂的時間都是留給學生思考。尤其上台說明的學生覺得說不下去時,是選擇回到座位問自己的學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可見這個班級學生間的互學與信任關係,建立得非常成功。
二、針對本次日本三校的參訪省思:
1. 大江小學校實施學共只有1年半的時間,開放參觀的六個課堂,教師的教學原則非常一致。這應該就是這所學校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讓參訪者看到成熟的學共課堂的主因。而該校校長在就任前,就具有推展學共多年的經驗,能帶領學校教師一起探究學共的教學原則,並加以實踐,相信正是該校的校長扮演著關鍵角色而能促使學共教學成熟。大江小學校的教學原則一致的地方:
(1)數學課,都是進行兩個數學問題,一題「基本題」,一題「跳躍題」。
   (2)都是學習單引導探究,不用教科書講解。
   (3)都是緊密的座位,走道很小,僅容一個步伐通過。
(4)教師坐在黑板左前方,小組討論時很少走動。
(5)教師音量不大,面帶笑容,態度溫柔,語言不多。
(6)師生均能耐心等待。
(7)重視文本與題目的關鍵理解,常常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再說一次。
(8)任務指示後,學生多會先自己思考,再進入小組互學。
(9)重視學生表達的訓練,不是大聲,而是把意思說完整。
(10)指導解題步驟一致:1.畫圖或用道具。2.寫算式。3.想想說明的方式。
(11)指導「聆聽」的原則:看著他、認真的聽、要有反應、要有笑容、聽到最後。

2. 佐藤學教授所倡導的「學習共同體」,強調的是教學哲學思維的轉化,是為了實踐「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目的,沒有提供教學的SOP。但在大江小學校,參訪者看到了一整個學校,全部教師的教學原則的一致性,因而展現出學共課堂學生成熟的學伴關係,每一個學生都在學習的樣貌。這就是「學習共同體課堂實踐」的重要原則。教師要實踐學共,讓自己的課堂每一個學生樂在學習,大江小學校的經驗值得參考。
3.學校推展「學習共同體」的實踐歷程,是「活生生的生命成長歷程」。因為個人在2014年參訪神奈川縣的「濱之鄉小學」,看到了「搖搖擺擺的濱之鄉」;今年在佐賀市的「城西中學」,看到的課堂,也幾乎有半數的學生沒有在學習;兩所學校都有很多的新進教師正在學習著如何進行「聆聽、串聯與回歸」的課堂實踐。推展了17年的濱之鄉小學與推展了8年的城西中學,都是「尚在途中」的學習共同體學校;有些班級課堂穩定而成熟,看得到小組間互學信任的學伴關係;但有些課堂教師仍然會用較多的講解、走動的指導在上課,學生間的沈默者不敢發問,不耐的表情與大聲的發言在一些感到課堂無聊者的身上可見。因為「教育是人的事業」,而人員是流動的。日本的教育體制(校長任期與教師輪調),促使學習共同體在日本的學校實踐中,不斷地重組與重練,就如「大江小學校」的校長所說的,他在之前任職的兩所學校都推動學習共同體,但他調離之後,學校換了新任校長沒有繼續推動,整體的學共教學就產生了停頓。個人的省思在於,學校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之路,在於追求教師間、同學間與家長間,形成互學、信任的夥伴關係,一起平等的、民主的、卓越的學習。在這個關係中,每個人的學習都被支持、被協助,課堂中沒有一個學生會被忽略、被放棄或被排擠,進而促成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所以,學校實踐學共之路,是會不斷反覆、不斷循環的,也許今年的課堂很成熟,但不保證明年還會一樣,師生在這路途上,仍然必須不斷的努力,唯一的堅持,就是「不放棄」的繼續實踐。
4. 教師個人實踐的「學習共同體」教學,是可以成功的。這次參訪的佐賀市成章中學,只有一堂「公開課」,而這堂公開課是由該校的「教頭」原直樹老師授課。直樹老師本身擔任佐賀市社會科教師研究會會長,在城西中學教了8年,也是在城西中學開始接觸學共,今年41日才從城西中學調動到成章中學來,成為推動成章中學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教師。在與老師的座談中,原直樹老師分享他實踐學共的心路歷程,他表示一開始接觸學共時,也會有些「違和感」,但在看過很多課堂,也親自實踐之後,看到了學生的改變,學生在考高中的成績的提昇,堅定了他實踐學共的信念。而在社會科教師研究會中,有許多同伴支持的力量,促使他一直不斷努力於學共的教學。他的班級進行學習共同體的教學,只有半年的時間,該堂公開課是「道德課」,討論日本電車「優先座」的存廢問題;學生在課堂中,傾聽的肢體、表情與目光,對問題發表的見解,以及珍惜、尊重每個人的意見,正反面不同角度的思考,均展現出成熟的學共學習樣貌。所以,不同於學校的實踐,教師個人的學共實踐,是會成功的,因為教師成長了,不論老師到了什麼班級,換了什麼學校,都可以協助學生達到真正的學習。
5. 「民族性與文化的差異」在學習共同體的實踐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日本文化向來講求沈靜與嚴謹,對規範的遵守一直讓世人誇讚,如日本的掃除道、街道的乾淨、車輛不鳴喇叭、自我要求甚嚴、不願成為他人負擔、講求禮節的文化與民族性,可能也是佐藤學在推動「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中,一個自身的背景因素,或是日本學校推展學習共同體時,對沈靜的學習接受度較高的原因。臺灣的文化有很多不同於日本的底蘊,如現代人比較會表現熱情而較為激動、某些時候不拘小節而有點小失禮,也有些內斂不願公開表達。所以,在實踐學共的歷程中,觀思自身文化脈絡與國情條件,也是必要的過程,轉化理念以符應自身的文化背景,才是可長可久之道。

柒、建立「以學習共同體為核心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為學校專業成長的文化代結語
    一、大江小學校數學課的震撼學習
        針對在大江小學校看到的那堂「二年級算數」課堂,學生答案錯誤、教師沒有指正與提示的就下課去,一直瑩繞在個人的腦海之中。即使回到臺灣數十天了,還是不斷的思索者,究竟老師的教法對嗎?學生錯在最後的粗心太可惜了吧!當老師的能任由這種情形發生而不教他嗎?換做是我自己的課堂,我能忍得住不教嗎?感謝淡江大學游家政教授的點化,這個問題應該回到學習共同體的精神來加以思量。
(一)       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
學共的課堂願景在「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是「聆聽、串聯與回歸」,聆聽是教師要能全心的聆聽每個學生的想法,促進學生之間也一樣;串聯是借由聆聽學生與學生的想法,引發進一步的思維、進一步的知識重組,進一步的啟發;而回歸是返回文本知識,不脫離學習的主軸。在這個理念中,教師的角色不包括「給正確答案」!
再者,教師如果輕易的介入到學生的學伴互學關係中,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以教師為主的學習,學生有問題時會期待老師的協助,問老師而不是問同學,破壞想要建立的同學間的互學關係。
(二)       建立學生的學伴關係
學共希望班級學生透過小組的協同學習,建立互學的共同體關係,因為學習金字塔顯示,聽講式的學習只有5%的習得,是最沒有效的學習;而最有效率的學習是「教會別人」,能獲得95%的學習效果;教室中同學的關係是最自然、無壓力的,讓同學互教、互學,不僅可以帶起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能,也能強化高成就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問與教的過程中,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表達、增進學生的人際關係。
(三)       JUMP課題追求思維的挑戰
    學習共同體的課堂有基本能力的課題,確保學生具備基礎的知能,在這個階段的學習,教師要重視「回歸文本」的要領,協助學生得到有效的學習;但在Jump的課題時,追求的是「挑戰學生的思維」,用超過學生程度的、較難的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在這階段的學習,要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挑戰想法」,從「已知」邁向「未知」。
    因此Jump課題的探究,如果可以「讓學生帶著疑問離開課堂」,正是最好的、自主學習的開始,因為「未知」而展開知識的追求,那才是真正自主的學習。
    正因為如此,在日本課堂中的Jump課題,可以看到每個學生嘗試自己解題,但通常下課時,交給老師的學習單,部分學生可能只有完成一半,甚或完成1/3,只有少數寫完,老師一樣可以接受。

    二、教師的挑戰   
        ()挑戰自我的教學模式
                      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最受挑戰的其實是「教師」本身。臺灣教育長久以來,採用傳統   式教學較多,教師本身的養成背景,也是以「講述」學習為主的成長。如果要從以「教」為主轉變成為以「學」為主的課堂,教師首先要成為「學習專家」,而不是「教學專家」。「學習專家」的教師具有很強的「看課能力」,能從很多的「公開課堂」,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思索如何從自己課堂上幫助到所有學生;還要有很強的「設計課題能力」,設計能「挑戰學生思維」的Jump課題,搭設鷹架,啟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所以,教師要不斷進行「課堂的研究」,從「教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習」,「給標準答案」不是教師的主要工作,啟發思考才是課堂的主要任務。「教得多、學得少」、「說得少、學得多」是學共給教師的重要挑戰。
        ()欣賞學生的解題思維
                      在大江小學校二年級的「算數」課堂,教師沒有指出學生最後答案的錯誤,仍然自信的讓學生下課去了。這位教師展現出「珍視學生解題思維價值」的態度與作為,為「學習的專家」做了最好的詮釋。而錯誤的答案在學生下課後,主動的互學中,無形的獲得了解決,證明了教師的課堂中,同學間學伴關係的穩固。
        ()建立班級的學習共同體文化
     要使得學共的課堂,形成穩固的互學關係,教師必需從持續性的「班級經營」與「課堂進行」雙管齊下,一起著手。而「聆聽」是初始的重要關鍵。大江小學校的班級中,經常可以看到張貼著「聆聽的要旨」,也看得到「解題策略」的提示,班級座位的安排緊密而溫暖,教師在小組討論時,安座於教室前方,環顧全班,關心每個學生的學習與互動,只在必要時靠近學生給予短暫的協助。學生在教師充分不干預下,習慣於跟同學討論,安心的發表自己的想法,聆聽、回應同伴的聲音,專注於學習的課題。這種以學習為主的課堂文化,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學習。

三、建立學校實踐學習共同體的核心發展原則
學習共同體的教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教師仍然是課堂中的要角,即使是要讓學生「自主學習」,仍然依賴著教師的轉化與實踐。學共的課堂包含了許多「細膩」的教師作為,很多的細節到底要如何操作,都有賴堅定與耐心的、持續努力。
去年在濱之鄉小學,一堂很棒的社會課堂上,我們看見了學生的思考與想法的多元;今年在大江小學校,一堂很棒的「算數」課堂上,我們也看見了學生互學關係的穩固,老師安心的放下傳授知識的角色,不以給標準答案為要務,而是真正「學習的專家」。這些不是輕易就可以達到的效果,教師在當節課堂上所下的準備,必定是長期經營的結果。
要從課堂中「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我想學校有必要支持教師不斷地進行「學習共同體課堂實踐研究」,來深化課堂以「學習」主的理想。「學習共同體課堂實踐研究」的內容必需要細膩的研討,並在班級課堂中運用出來,粗淺的列舉以下這些要做學共課堂的教師,可以研究的內容:
(一)   選定今年要準備的公開課領域與時間,做為研究的主題。
(二)   研究班級經營:如何將「學習共同體」的願景融入到班級每一個課堂的學習中。
(三)   研究備課:如何跳脫課本、補充文本拓展學習的視野,以挑戰學生的思維,準備必要的教具與學習單。
(四)   研究教師的語言:如何說得少而精要、不必大聲而能被聽見。
(五)   研究課堂節奏與時間掌握:比如進小組與回大班的轉換時機。
(六)   研究教師在課堂上的動與靜:教師愈沈靜,學生就愈沈靜愈能學習。如何覺察每個學生的需要、回應學生的訊息。
(七)   研究如何珍視學生的思考價值,不急於給答案。

       教師進行「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實踐研究」,還需要學校內的同儕建立起「教師的學習共同體」,教學夥伴一起研究,互相學習與支持,就像學生在課堂中的學伴關係,這種同伴的力量不致讓教師「孤軍奮鬥」,可以不斷的實踐。正如前文所述,教師的實踐歷程所養成的「學習專家」的專業能力,將是一生的能力,誰也奪不走,會隨著教師一個班級、一個班級,一個學校、一個學校的,在每個課堂中,成就每一個學生真正的學習。

20151125于石門國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