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對於偏鄉教育的二三思考

偏鄉教育的解答在人才。老師願意留在偏鄉是最重要的關鍵。

但如何讓人才轉向,讓老師不會服務兩年期滿,就急著調動,而願意留在偏鄉服務,必需克服基本人性需求的問題,如交通方便、生活機能好、離家近,要讀研究所,要結婚,要買房子,要生養小孩,要孝養父母…,最好服務的就是自己的家鄉,這是非常難的課題。

僅靠熱忱或使命感會留在偏鄉的人,少之又少,無法強求,也不能苛求。

教育部五策略救偏鄉,執行之後的效果如何有待觀察,也許提高編制、行政減量可以減低學校部分壓力,但對於學力提昇應該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另外招募志工、多元交流都是短期策略,總覺得無法在偏鄉深耕;而偏鄉青年的返鄉與TFT遇到教甄問題是一樣的,牽涉教師資格認定,這些人力要如何投入教育這個區塊,若需要修法恐怕曠日費時,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再說偏鄉青年有多少具備擔任教育工作能力也是問題。至於釋出正式教師缺,降低偏鄉代課教師比例,好像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有此長期在偏鄉代理、代課的老師,本身是在地人,教學多年,經驗不見得比正式分發的老師差,還相對穩定。

要說學力的提昇,或說有效學習,或是習得帶得走的能力,關鍵還是在教師的專業能力與教學創新;課程的轉化、教學策略的改變是否能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是否能給偏鄉孩子高層次的夢想,讓他們看得見自主學習足以帶給未來的改變,擺脫貧困,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工作。

在上週六聯合報主辦的「偏鄉教育行動論壇」,有與會發表人提到「現場教師的基礎能力是不夠的」,這樣的呼喊,不知道教育部與各師培大學,是否認真聽到了。基礎能力不夠之外,還有些態度問題就不說了。

新進教師邊教邊學,在實踐教育的過程中反思、印證在師培大學的理論,逐步修正,也許沒有什麼錯,但對偏鄉學校卻是大傷,因為幾乎所有新進教師,到了偏鄉學校,才開始學習如何有效教學、如何課程設計,如何理解偏鄉學生,兩年小有所成,就調校走了,偏鄉學校流於教師培訓所,已經不是教育新聞很久了;面對每年必需薦派新進教師參訓各種研習、說明會與工作坊的需求,對偏鄉人力本就不足的學校,負擔真的很大。去年教育部打算把新進教師的調動限制延長到3年,立馬因為反對聲浪調整到105年再實施。重點是延長3年,不過是50步笑百步的政策,有了也不會有多少微笑的,真正要有助於偏鄉師資的穩定,至少要7年,如此,偏鄉學校培訓新進教師也會甘願點,培訓3-4年,貢獻3-4年,應該還合理吧!年輕教師最大的本錢就是年輕 ,未來還長!

所以,在尊重教師基本人權之下的教育政策,如何解決偏鄉的師資困境,真的是國家教育掌舵者的一大考驗呀!要人才轉向無法苛求,但如果這是初衷,這是命定,在考上教甄,分發學校時,老師就知道這是無法避免的路了,也許對偏鄉學校的教育真的會有些不一樣了。更何況,這是最不需要多花錢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