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68期,蔡穎卿「深入學習」的感動,對於時下強調的「體驗教育」,有一番解讀與看法,值得思考~~
摘要如下:
永遠需要新鮮感、活動滿、急忙來去的教育…,表象的多元已經影響孩子安定學習的傾向了。過度著重「體驗教育」而不深入,對學齡的孩童有很多不良的影響,他們以為學習是當個「看客」,可以自己任性的決定要不要好好參與,而父母對這樣的結果,也簡單的只以「有沒有興趣」來看待孩子認不認真的理由。不斷提供表面的新經驗來滿足學習,只是使一個孩子處於「情緒的興奮」,但並不等於「學習的振奮」,前者是以旁觀的、不考慮成果的狀況加入環境;後者卻是清楚目標、並克服困難的過程。「感覺興奮」的孩子前熱後冷,毫不在乎結果;而「學習振奮」的孩子卻心領神會、漸入佳境。這並非天生興趣的不同,而是被建立的價值不同,因此,父母一定不要錯用「興趣」兩個字,平白耽誤了孩子本可建立的專注。習慣「體驗看看」的孩子希望「第一次就會」,如果做不好,就不以為然的說:我不喜歡,我沒有興趣。因為體驗活動不計較成果,更無法好好檢視參與的問題與工作的品質。「反覆尋思練習」是愉快的學習, 精益求精就是這樣心領神會的美好過程,我們應該努力提供孩子浸潤其中的情境,這些經驗將會轉化到其他的學習,回映出自然的專心與負責。
這個觀念很重要,對現今學校辦理許多的體驗活動也是重要的提醒。就以時下最夯的食農教育為例,許多學校處心積慮,開闢農園、整地施肥、扒土作壟,什麼都準備好了,再安排學生去播個種、澆個水,然後等待豐收。這中間需要的照顧人力,其實都由志工、老師或學校同仁代勞了,這樣的食農教育,學生是達到「學習的興奮」還是「學習的振奮」?孩子學到的是「勞動的付出」還是「玩土玩水的樂趣」?孩子體驗到的是「耕作的辛勞」還是「不必呆坐教室的開心」?
認真看來,食農教育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求生存的重要技能,不僅只是有趣好玩的體驗課程;體驗本身是不夠真實的,有問題的,與其表淺的體驗,不如深刻的了解、閱讀現況,思考與討論,更能深化學生的思維。
體驗活動如果不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實作,一定時間完整的歷練,太多的代勞、只是短效式的、表淺的體驗,不如不要體驗;回歸教學策略與課程理解反倒更實際一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