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共同體的課堂上,討論與發表只是課堂中可視的表面,能聽出學生思考的內涵才是課堂深層的要件。
舉一個例子說:
在一堂六年級討論「用水與節水」為主題的課堂中,討論限水會產生什麼影響,學生說會不能「洗澡、洗手、澆花、洗車…」等等 ,有人說是「會造成生活不方便」,教師說:「對了,會造成生活不方便!那還有嗎?」有一個學生回答:「不能煮飯!」同學問:「那要餓肚子嗎?」他答:「吃泡麵啊!」同學說:「那還不是要用水!」他接著答:「那不然去7-11好了」。全班哄堂大笑。
接著討論日常生活中會用到水的事情與時機,學生舉出一天中所有會用到水的時間,比如:晚上煮飯、飯後洗碗、睡前洗澡、上廁所,在學校打掃拖地時,還包括渴了要「喝水」這件事。
接著討論哪些不是必需用水的事情。洗車、節慶活動如潑水節、玩水、打水球、游泳等。
接著討論什麼事情會浪費水?學生發表:「煮飯、洗碗、洗澡、拖地、上廁所…」都會;甚至也有學生表示「喝水」也會,同學問他:「喝水也算嗎?」他答:「算啊!」
接著就討論要如何節約用水?學生紛紛說:洗澡用淋浴的、刷牙時使用牙杯裝水,洗手時戳好手再開水…。
老師接著問還有沒有其它可以節省用水的地方?學生再補充說:「喝水先喝一些,不夠再裝。」
這節課堂中,我們看到學生都在說著彼此都知道的事,而且單純的只就他的日常生活經驗在說。審視本節的教學教案,果然,就是設定在「就學生提出日常生活中用水需求來探討」。
再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有兩個,一、能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二、能提出省水的具體措施,並實踐之。顯然,第一個教學目標除了「限水」會造成生活不方便外,再沒有達到更深一層的理解了。而提出省水的具體措施,以小學生的角色而言,從日常生活中的各項用水來省水,確實也是必要而直接可行的,但實踐的部分好像還缺少一點具體行動,比如,選出可以節水的優先方案,在班級或學校開始落實。
但好奇是的,限水造成生活的不方便,並不等於「不能煮飯、不能洗澡、不能上廁所」吧!再者不知道學生為什麼認為「上廁所會浪費水?」「為什麼喝水會浪費水?」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浪費水的觀察是什麼?這中間,我們感覺不到透過這堂課的研究探討,有提供了什麼新的認知與領悟給班上的學生。
所以「如何讓學生的思考與發言不流於表面」非常重要。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關鍵,不在課堂中座位安排是不是U,是大U還是小U;不在小組是兩人小組、三人小組,還是四人小組;更不在是不是有討論的課題。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關鍵,是要能引發出對未知的想像與思考,要學生能從他人的觀點裡聽見與領悟,進而更新自我的認知,將思考與認知提昇到的新的領域裡。這樣學習才會發生。
所以,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設定,應該要提高層次,讓學生能從已知到未知,不為學生設限,認為學生在現階段只要知道什麼就好;同時教師要善搭鷹架,透過「追問」引出學生深層的思考,如果不會「追問」,那學生表面的回答,是不具意義的,而這個「追問」的技巧,就是要視學生的思考,於課堂中隨時「停下來」及「回頭思考」來引發。
善用「追問」的技巧,教師必須拋棄個人所知、降低自我的心智認知,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也就是「當做我什麼都不懂的,再講一遍給我聽」的追問,才能夠引發學生真實的思考,幫助學生澄清似懂非懂或似是而非的觀念,不講表面話。
臺灣推動學習共同體不過短短三、四年的時間,為了讓教師不會害怕「公開課堂」,希望教師依照應有的教學進度教學,不必為了「公開課堂」另外準備不同的課程、增加負擔;但事實上,每位準備公開課堂的老師,沒有不需要特別準備的,這我們大家都知道。教師的負擔永遠都存在,運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更需要調整舊有的教學模式,增加負擔是必然的,但也由於現階段教師授課節數較諸民國100年之前,已經有了大幅降低,以小型學校為例,平均每位教師每週授課節數約15節,備課時間較為充裕,負擔的調整,端賴每位教師的時間規劃。
我想要強調的是,學習共同體的教學課堂,是一個長期經營浸潤的課堂,從寧靜的學風、專注尊重的聆聽、到夥伴互學關係的建立,沒有長時間、不間斷的著墨,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佐藤學教授一再提到,培養出「仔細聆聽玩味其他同學發言」的教室,是學習共同體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要達到夥伴互學是不可能的。如果教師只為那一堂「公開課」準備,沒有長期的經營,互學的關係沒有建立,學生的思考與發言流於表面也是必然的。
只有教師決心改變,並從「建立聆聽玩味其他同學發言」的教室文化,長期經營著手,才能讓學生的思考與發言不流於表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