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勇敢面對」
學校籃球架在週六下午整個倒下,砰撞的聲響嚇壞了打球的孩子們。在場有將近10位國小生說:「當天下午幾個國高中生不斷的扣籃、灌籃、盪籃,架子就倒了,我們趕快跑到宿舍去叫老師來看。」從校園監視器看到,籃球架倒下的當時,有一個學生迅速的滾開,沒有被壓到,所幸無人受傷。
經過詢問與聯繫,倒下時正好在扣籃的高二學生A是這麼說的:「我覺得實在太荒謬了,怎麼整個架子會倒下來,還好我滾開了,沒有被壓到。我身高不夠,沒辦法扣籃的,只有灌籃2次,它就倒了。我們也沒有馬上跑掉,我們是慢慢走的。我當天就有跟我媽講了,我媽說要我自己處理,小心一點。那天我們都是把球傳給學生C,因為他比較高,輕輕投就進了,他灌籃的時候,還會掛在籃框上,搖幾下才下來。我是有責任的,但我沒辦法賠償,可以看學校要我做什麼好了。」
和學生A是好朋友,同樣是高二的學生B是這麼說的:「我只有灌籃3、4次,都是學生C灌比較多。那個架子太淺了,才會這麼容易就倒下。我是有責任,應該負責,但是我們沒有錢可以賠。」
國三學生C的家長接到學校詢問電話是這麼說的:「我兒子說不是他,學校沒有權利處罰孩子,現在學生愛打籃球,灌籃是最帥的動作,電視轉播都可以看到那些明星球員這麼做,誰會不想學,他們打球那有不扣籃的。學校也沒有在籃球場貼告示說不可以灌籃,而且籃球架快壞了,沒有維修,如果孩子被壓傷了,是學校的責任。」
學生C身高178,小學的籃框他站直就摸得到了。他是這麼說的:「我只有扣籃3、4次,不是我弄倒的,而且我沒有掛在籃框上盪過。那以前就有很多人在扣籃,很多人都要負責。」
學生A的媽媽在學校尚未查到相關電話聯絡前,就親自來到學校,向校長表示她願意代孩子賠償學校的損失,兒子當天回家就主動說是他把學校的籃球框弄倒了。不過,A媽媽希望學校不要讓兒子知道,媽媽先來幫他處理這件事,因為最近孩子很會跟她頂撞,她不想讓兒子知道媽媽在幫他,讓他自己來跟學校解釋,主動提供家裡的電話和學生手機號碼。
兩方家長的態度差別,造就了學生面對事件的態度不同。勇敢承認錯誤,不找藉口,才是真正的帥氣。推諉責任只是懦弱的表現。
教導孩子「勇敢面對」真的很重要。找藉口、推責任,即使部分是事實,但明眼人從此就會知道這個人不值得信任,不會負責任,是朋友都要選擇遠離,是上司也不會給拔擢的機會。
家長們真的要慎思!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如何讓學生的思考與發言不流於表面
在學習共同體的課堂上,討論與發表只是課堂中可視的表面,能聽出學生思考的內涵才是課堂深層的要件。
舉一個例子說:
在一堂六年級討論「用水與節水」為主題的課堂中,討論限水會產生什麼影響,學生說會不能「洗澡、洗手、澆花、洗車…」等等 ,有人說是「會造成生活不方便」,教師說:「對了,會造成生活不方便!那還有嗎?」有一個學生回答:「不能煮飯!」同學問:「那要餓肚子嗎?」他答:「吃泡麵啊!」同學說:「那還不是要用水!」他接著答:「那不然去7-11好了」。全班哄堂大笑。
接著討論日常生活中會用到水的事情與時機,學生舉出一天中所有會用到水的時間,比如:晚上煮飯、飯後洗碗、睡前洗澡、上廁所,在學校打掃拖地時,還包括渴了要「喝水」這件事。
接著討論哪些不是必需用水的事情。洗車、節慶活動如潑水節、玩水、打水球、游泳等。
接著討論什麼事情會浪費水?學生發表:「煮飯、洗碗、洗澡、拖地、上廁所…」都會;甚至也有學生表示「喝水」也會,同學問他:「喝水也算嗎?」他答:「算啊!」
接著就討論要如何節約用水?學生紛紛說:洗澡用淋浴的、刷牙時使用牙杯裝水,洗手時戳好手再開水…。
老師接著問還有沒有其它可以節省用水的地方?學生再補充說:「喝水先喝一些,不夠再裝。」
這節課堂中,我們看到學生都在說著彼此都知道的事,而且單純的只就他的日常生活經驗在說。審視本節的教學教案,果然,就是設定在「就學生提出日常生活中用水需求來探討」。
再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有兩個,一、能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二、能提出省水的具體措施,並實踐之。顯然,第一個教學目標除了「限水」會造成生活不方便外,再沒有達到更深一層的理解了。而提出省水的具體措施,以小學生的角色而言,從日常生活中的各項用水來省水,確實也是必要而直接可行的,但實踐的部分好像還缺少一點具體行動,比如,選出可以節水的優先方案,在班級或學校開始落實。
但好奇是的,限水造成生活的不方便,並不等於「不能煮飯、不能洗澡、不能上廁所」吧!再者不知道學生為什麼認為「上廁所會浪費水?」「為什麼喝水會浪費水?」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浪費水的觀察是什麼?這中間,我們感覺不到透過這堂課的研究探討,有提供了什麼新的認知與領悟給班上的學生。
所以「如何讓學生的思考與發言不流於表面」非常重要。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關鍵,不在課堂中座位安排是不是U,是大U還是小U;不在小組是兩人小組、三人小組,還是四人小組;更不在是不是有討論的課題。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關鍵,是要能引發出對未知的想像與思考,要學生能從他人的觀點裡聽見與領悟,進而更新自我的認知,將思考與認知提昇到的新的領域裡。這樣學習才會發生。
所以,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設定,應該要提高層次,讓學生能從已知到未知,不為學生設限,認為學生在現階段只要知道什麼就好;同時教師要善搭鷹架,透過「追問」引出學生深層的思考,如果不會「追問」,那學生表面的回答,是不具意義的,而這個「追問」的技巧,就是要視學生的思考,於課堂中隨時「停下來」及「回頭思考」來引發。
善用「追問」的技巧,教師必須拋棄個人所知、降低自我的心智認知,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也就是「當做我什麼都不懂的,再講一遍給我聽」的追問,才能夠引發學生真實的思考,幫助學生澄清似懂非懂或似是而非的觀念,不講表面話。
臺灣推動學習共同體不過短短三、四年的時間,為了讓教師不會害怕「公開課堂」,希望教師依照應有的教學進度教學,不必為了「公開課堂」另外準備不同的課程、增加負擔;但事實上,每位準備公開課堂的老師,沒有不需要特別準備的,這我們大家都知道。教師的負擔永遠都存在,運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更需要調整舊有的教學模式,增加負擔是必然的,但也由於現階段教師授課節數較諸民國100年之前,已經有了大幅降低,以小型學校為例,平均每位教師每週授課節數約15節,備課時間較為充裕,負擔的調整,端賴每位教師的時間規劃。
我想要強調的是,學習共同體的教學課堂,是一個長期經營浸潤的課堂,從寧靜的學風、專注尊重的聆聽、到夥伴互學關係的建立,沒有長時間、不間斷的著墨,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佐藤學教授一再提到,培養出「仔細聆聽玩味其他同學發言」的教室,是學習共同體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要達到夥伴互學是不可能的。如果教師只為那一堂「公開課」準備,沒有長期的經營,互學的關係沒有建立,學生的思考與發言流於表面也是必然的。
只有教師決心改變,並從「建立聆聽玩味其他同學發言」的教室文化,長期經營著手,才能讓學生的思考與發言不流於表面。
舉一個例子說:
在一堂六年級討論「用水與節水」為主題的課堂中,討論限水會產生什麼影響,學生說會不能「洗澡、洗手、澆花、洗車…」等等 ,有人說是「會造成生活不方便」,教師說:「對了,會造成生活不方便!那還有嗎?」有一個學生回答:「不能煮飯!」同學問:「那要餓肚子嗎?」他答:「吃泡麵啊!」同學說:「那還不是要用水!」他接著答:「那不然去7-11好了」。全班哄堂大笑。
接著討論日常生活中會用到水的事情與時機,學生舉出一天中所有會用到水的時間,比如:晚上煮飯、飯後洗碗、睡前洗澡、上廁所,在學校打掃拖地時,還包括渴了要「喝水」這件事。
接著討論哪些不是必需用水的事情。洗車、節慶活動如潑水節、玩水、打水球、游泳等。
接著討論什麼事情會浪費水?學生發表:「煮飯、洗碗、洗澡、拖地、上廁所…」都會;甚至也有學生表示「喝水」也會,同學問他:「喝水也算嗎?」他答:「算啊!」
接著就討論要如何節約用水?學生紛紛說:洗澡用淋浴的、刷牙時使用牙杯裝水,洗手時戳好手再開水…。
老師接著問還有沒有其它可以節省用水的地方?學生再補充說:「喝水先喝一些,不夠再裝。」
這節課堂中,我們看到學生都在說著彼此都知道的事,而且單純的只就他的日常生活經驗在說。審視本節的教學教案,果然,就是設定在「就學生提出日常生活中用水需求來探討」。
再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有兩個,一、能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二、能提出省水的具體措施,並實踐之。顯然,第一個教學目標除了「限水」會造成生活不方便外,再沒有達到更深一層的理解了。而提出省水的具體措施,以小學生的角色而言,從日常生活中的各項用水來省水,確實也是必要而直接可行的,但實踐的部分好像還缺少一點具體行動,比如,選出可以節水的優先方案,在班級或學校開始落實。
但好奇是的,限水造成生活的不方便,並不等於「不能煮飯、不能洗澡、不能上廁所」吧!再者不知道學生為什麼認為「上廁所會浪費水?」「為什麼喝水會浪費水?」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浪費水的觀察是什麼?這中間,我們感覺不到透過這堂課的研究探討,有提供了什麼新的認知與領悟給班上的學生。
所以「如何讓學生的思考與發言不流於表面」非常重要。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關鍵,不在課堂中座位安排是不是U,是大U還是小U;不在小組是兩人小組、三人小組,還是四人小組;更不在是不是有討論的課題。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關鍵,是要能引發出對未知的想像與思考,要學生能從他人的觀點裡聽見與領悟,進而更新自我的認知,將思考與認知提昇到的新的領域裡。這樣學習才會發生。
所以,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設定,應該要提高層次,讓學生能從已知到未知,不為學生設限,認為學生在現階段只要知道什麼就好;同時教師要善搭鷹架,透過「追問」引出學生深層的思考,如果不會「追問」,那學生表面的回答,是不具意義的,而這個「追問」的技巧,就是要視學生的思考,於課堂中隨時「停下來」及「回頭思考」來引發。
善用「追問」的技巧,教師必須拋棄個人所知、降低自我的心智認知,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也就是「當做我什麼都不懂的,再講一遍給我聽」的追問,才能夠引發學生真實的思考,幫助學生澄清似懂非懂或似是而非的觀念,不講表面話。
臺灣推動學習共同體不過短短三、四年的時間,為了讓教師不會害怕「公開課堂」,希望教師依照應有的教學進度教學,不必為了「公開課堂」另外準備不同的課程、增加負擔;但事實上,每位準備公開課堂的老師,沒有不需要特別準備的,這我們大家都知道。教師的負擔永遠都存在,運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更需要調整舊有的教學模式,增加負擔是必然的,但也由於現階段教師授課節數較諸民國100年之前,已經有了大幅降低,以小型學校為例,平均每位教師每週授課節數約15節,備課時間較為充裕,負擔的調整,端賴每位教師的時間規劃。
我想要強調的是,學習共同體的教學課堂,是一個長期經營浸潤的課堂,從寧靜的學風、專注尊重的聆聽、到夥伴互學關係的建立,沒有長時間、不間斷的著墨,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佐藤學教授一再提到,培養出「仔細聆聽玩味其他同學發言」的教室,是學習共同體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要達到夥伴互學是不可能的。如果教師只為那一堂「公開課」準備,沒有長期的經營,互學的關係沒有建立,學生的思考與發言流於表面也是必然的。
只有教師決心改變,並從「建立聆聽玩味其他同學發言」的教室文化,長期經營著手,才能讓學生的思考與發言不流於表面。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課程、教材與教師備課
我們都聽過很多國外教師都是自編課程,教科書只是教材的一部分。
去年11月參訪日本的學習共同體學校,在八千代市立睦中學的物理課堂上,看到學生的教科書至少都有2本,一本是學校選用的,一本是授課老師要求補充的,每位學生在上課前已經閱讀過兩本教科書上相關的課題,在課堂中老師的提問與引導是經過設計的學習單或問題單,完全不照著課本進行,學生以學習夥伴的方式,在聆聽與互學的關係中完成學習的任務,結束之後,再個別檢視教科書上的內容,進一步驗證所學。
這位日本的物理教師善用教材、搭設鷹架;課堂上的教學架構,是透過教師本身對學習課題的熟捻,收集可供學習的資料,綜合成為課堂上要呈現的學習活動。
這個過程就是國內最近熱烈強調的「備課」的工作,但在臺灣又更強調的是「共同備課」。在「學習革命的願景」中,佐藤學提到濱之鄉小學初期的教師們,「為了準備公開課堂,全學年的教師團結一致,努力共同備課到大半夜 」(p76),研究負擔非常重。為了鼓勵每位教師設計符合自己個性的課堂進行方式,學校將事前的備課研究減到最輕,以尊重授課教師自身設計的教案,而將精神運用於課後的協同研究,觀察教室所發生的具體事實,集中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及學生之間彼此學習的關係,慢慢累積研究成果。
在個人實踐「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經驗中,也體驗到了自主備課與共同備課的差別。要進行一堂公開課,特別的備課是一定要的,至少要有一份當節課的教學教案,包括:解讀教材、設定教學目標、學生經驗分析、對應能力指標、設定教學活動流程、補充教材等等。自主備課這樣就完成了,共同備課則是每位授課者先有了上述構想後,把他的想法與教案分享給教學夥伴們聽,再請教學夥伴們提供意見做為修正;為求慎重也許要反覆進行個幾次,教案才幾近完美,再到課堂上實施,共同備課的夥伴擔任核心觀課者,一起為共同備課的教學結果,進行觀察與回饋。
共同備課的效果,強調是的團隊的合作,集共同的智慧完成團隊的事,讓授課者不再是單打獨鬥的感覺,也比較不會有個人受評價的感受;不論是授課者或教學夥伴,都能在參與的過程中,實踐教師也是一個「學習共同體」的理念。
自主備課,則完全是教師本於個人的專業與用心,為一堂公開課堂而為的準備,夥伴觀課後的回饋,一樣可以做為共同成長基礎,最大的差異在投入時間的經濟性。自主備課花費授課者個人的時間,共同備課則是一群人數倍的時間投入。所以,佐藤學願意尊重教師個人的自主性,不強調共同備課,把整體的研究負擔減輕。
就個人公開授課的經驗而言,由於擔任校長沒有自己的課堂,必定得請學校教師提供班級與課程時間讓我授課,而對於班級的學習風格與學生的特質、先備經驗也不夠熟悉,邀請該班老師或同年級老師共同備課,是必要且不能免除的。但在實做中,個人也發現雖然討論過程,備課夥伴會提出許多優秀意見和教學的點子,對於個人教學有很多的啟發,但往往到了最後,我還是會修正成自己要的教學活動,依照自我的想法來教學,夥伴提供的意見也許很好,但不見得適合我自己。比如,在六上國語第九課公開課的備課過程中,參與備課的導師認為六年級學生朗讀文本應該沒有問題,為了節省時間,建議默讀之後直接進入討論,但教學者最後一刻仍然想聽聽學生朗讀文本的聲音,而加入了朗讀;再如備課夥伴建議減少「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一課一重點,將課程重心放在「自我提問」或「結構性摘要」就好,但教學者思考之後還是保留兩項教學重點。
基於教學者的個人經驗,對於究竟是讓教師「自主備課」或一定要「共同備課」的看法,個人覺得還是由教師個人自主決定。「課程、教材與教師備課」的重點還是在於教師對於學習課題的熟悉,能善用補充教材、搭設鷹架,引導學生在聆聽互助的學伴關係中,完成學習的任務。而「學習共同體」的教學關鍵,除了教師充分備課之外,尚需要在班級經營與每一個課堂中重新學習「如何與學生應對」,促發並貼近學生的學習脈絡,打造沉靜的教室與教室中踏實的學習。
去年11月參訪日本的學習共同體學校,在八千代市立睦中學的物理課堂上,看到學生的教科書至少都有2本,一本是學校選用的,一本是授課老師要求補充的,每位學生在上課前已經閱讀過兩本教科書上相關的課題,在課堂中老師的提問與引導是經過設計的學習單或問題單,完全不照著課本進行,學生以學習夥伴的方式,在聆聽與互學的關係中完成學習的任務,結束之後,再個別檢視教科書上的內容,進一步驗證所學。
這位日本的物理教師善用教材、搭設鷹架;課堂上的教學架構,是透過教師本身對學習課題的熟捻,收集可供學習的資料,綜合成為課堂上要呈現的學習活動。
這個過程就是國內最近熱烈強調的「備課」的工作,但在臺灣又更強調的是「共同備課」。在「學習革命的願景」中,佐藤學提到濱之鄉小學初期的教師們,「為了準備公開課堂,全學年的教師團結一致,努力共同備課到大半夜 」(p76),研究負擔非常重。為了鼓勵每位教師設計符合自己個性的課堂進行方式,學校將事前的備課研究減到最輕,以尊重授課教師自身設計的教案,而將精神運用於課後的協同研究,觀察教室所發生的具體事實,集中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及學生之間彼此學習的關係,慢慢累積研究成果。
在個人實踐「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經驗中,也體驗到了自主備課與共同備課的差別。要進行一堂公開課,特別的備課是一定要的,至少要有一份當節課的教學教案,包括:解讀教材、設定教學目標、學生經驗分析、對應能力指標、設定教學活動流程、補充教材等等。自主備課這樣就完成了,共同備課則是每位授課者先有了上述構想後,把他的想法與教案分享給教學夥伴們聽,再請教學夥伴們提供意見做為修正;為求慎重也許要反覆進行個幾次,教案才幾近完美,再到課堂上實施,共同備課的夥伴擔任核心觀課者,一起為共同備課的教學結果,進行觀察與回饋。
共同備課的效果,強調是的團隊的合作,集共同的智慧完成團隊的事,讓授課者不再是單打獨鬥的感覺,也比較不會有個人受評價的感受;不論是授課者或教學夥伴,都能在參與的過程中,實踐教師也是一個「學習共同體」的理念。
自主備課,則完全是教師本於個人的專業與用心,為一堂公開課堂而為的準備,夥伴觀課後的回饋,一樣可以做為共同成長基礎,最大的差異在投入時間的經濟性。自主備課花費授課者個人的時間,共同備課則是一群人數倍的時間投入。所以,佐藤學願意尊重教師個人的自主性,不強調共同備課,把整體的研究負擔減輕。
就個人公開授課的經驗而言,由於擔任校長沒有自己的課堂,必定得請學校教師提供班級與課程時間讓我授課,而對於班級的學習風格與學生的特質、先備經驗也不夠熟悉,邀請該班老師或同年級老師共同備課,是必要且不能免除的。但在實做中,個人也發現雖然討論過程,備課夥伴會提出許多優秀意見和教學的點子,對於個人教學有很多的啟發,但往往到了最後,我還是會修正成自己要的教學活動,依照自我的想法來教學,夥伴提供的意見也許很好,但不見得適合我自己。比如,在六上國語第九課公開課的備課過程中,參與備課的導師認為六年級學生朗讀文本應該沒有問題,為了節省時間,建議默讀之後直接進入討論,但教學者最後一刻仍然想聽聽學生朗讀文本的聲音,而加入了朗讀;再如備課夥伴建議減少「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一課一重點,將課程重心放在「自我提問」或「結構性摘要」就好,但教學者思考之後還是保留兩項教學重點。
基於教學者的個人經驗,對於究竟是讓教師「自主備課」或一定要「共同備課」的看法,個人覺得還是由教師個人自主決定。「課程、教材與教師備課」的重點還是在於教師對於學習課題的熟悉,能善用補充教材、搭設鷹架,引導學生在聆聽互助的學伴關係中,完成學習的任務。而「學習共同體」的教學關鍵,除了教師充分備課之外,尚需要在班級經營與每一個課堂中重新學習「如何與學生應對」,促發並貼近學生的學習脈絡,打造沉靜的教室與教室中踏實的學習。
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自主學、能力好、品格第一
在石門,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就是讓每一個石門的寶貝能夠自主學習,擁有基本好能力,而且成為品格第一的人。
自主學習從閱讀開始,這三年來,透過學校規劃,一系列的閱讀活動下來,在校園角落裡發現會利用時間主動看書的孩子多了起來,而學生的想法也漸漸多了起來。培養能自主學習的人才,才能順應未來多變的知識社會,成為解決問題、脫離困境的高手。
小學階段的基礎教育,學習的是基本能力,沒有一個領域的學習被輕忽,也沒有一個孩子被放棄;不論說讀寫算、觀察、統整、設計、創意,乃至健康的習慣,都是孩子們要學會、習得的能力,這些能力決定他們的未來。
但品格型塑是更重要的環節,有一句話說:「善良比聰明更重要,因為聰明有很大的成份是天生的,但善良來自選擇。」品格教育就是一個良善的養成歷程,擁有好品格的人較諸一般人值得被信賴,也會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關鍵。
因此,石門的教育裡,沒有炫麗的耀眼光芒,而是微蘊自主、能力與好品格的教育風華。
自主學習從閱讀開始,這三年來,透過學校規劃,一系列的閱讀活動下來,在校園角落裡發現會利用時間主動看書的孩子多了起來,而學生的想法也漸漸多了起來。培養能自主學習的人才,才能順應未來多變的知識社會,成為解決問題、脫離困境的高手。
小學階段的基礎教育,學習的是基本能力,沒有一個領域的學習被輕忽,也沒有一個孩子被放棄;不論說讀寫算、觀察、統整、設計、創意,乃至健康的習慣,都是孩子們要學會、習得的能力,這些能力決定他們的未來。
但品格型塑是更重要的環節,有一句話說:「善良比聰明更重要,因為聰明有很大的成份是天生的,但善良來自選擇。」品格教育就是一個良善的養成歷程,擁有好品格的人較諸一般人值得被信賴,也會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關鍵。
因此,石門的教育裡,沒有炫麗的耀眼光芒,而是微蘊自主、能力與好品格的教育風華。
承擔工作的價值
我很喜歡分享「嚴長壽」先生成功的故事。尤其是他的「垃圾桶」哲學。
嚴先生只有高職學歷,人生的第一分工作是個公司裡送貨的傳達,簡單說就是個「小弟」。但這個小弟像個「收垃圾」的人,每天在公司裡撿人家不要做的工作,常常忙到九點、十點才下班,他把每份工作視為「學習的機會」,真正體現了「做別人的事、長自己的功夫」的哲學。由於他的這份認真工作、把握任何學習機會的精神,讓他很快被賞識,委以重任,這樣的態度正是他成功的關鍵。
試想,一個公司裡最低階的員工,一個「小弟」,每天撿別人不要的工作,主動幫忙,並且能把每件事做到「好」的小弟,是很常見的嗎?
不,通常我們理解的工作者,都是準時上班、準時下班,以薪水多寡衡量要付出多少力氣的人。這類人不論職務高低都佔絕大多數,當有新的任務或工作要徵詢人承擔時,他通常會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就要那麼倒楣?」即使勉強接受,也可能只是「做了」,而不求「做好」。所以,小弟永遠是小弟,職員永遠是職員,可能他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升遷加薪沒有他的份。
一個公司的老闆,或有權決定升遷者,要做選擇時,一定會選擇能主動承擔、積極任事、樂於學習、把事情做好的人。
台北市政府柯市長辦公室找不到秘書的新聞,讓人又有了更多的省思。公務人員的升遷或升等,多半依賴考試制度,要不就慢慢累積年資,時候到了就有,因此公務體系常為人詬病是最保守的一群,行政效率或績效有限也就不覺稀奇。政務官是長官拔擢的,雖然有些關係裙帶的可能,但至少還要有相當的能力,否則下台也是家常便飯。
「人在公門好修行」這個價值應該是在公職體系工作者要奉行的,修行不是修身養性的修行,而是積極服務人群的修行,畢竟「服務人群」才是生命存在最高的意義,否則每個人都是一飯飽、一窩居,人生海海,有什麼好努力的,浪費了美好生命的力量,社會停滯沒有進步,幸福感越來越低落,不是福氣。積極任事的公務人員是幸福社會很重要的關鍵,國家提供穩定的工作保障,值得應當的回報。
臺灣的年輕人需要更多工作的動能,而這動能來自於承擔與學習,不為自我設限,自許當個「發光體」,也就是能讓自己照亮別人的人。趁著年輕的時候多一點磨練,累積個人的能力資本,吃虧不會是真的吃虧,反而可能得到更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