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參訪日本學習共同體學校,了解日本小學仍然實施包班制,每位老師每周授課時數約在26節左右(一節50分鐘),每週工時超過 50小時。
在臺灣,101學年度開始教師正式納稅,大幅降低教師的授課時數,國小傳統的包班制,就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樣態。因為固定授課節數,導師每週授課16節(一節40分鐘),國小低年級每週有23節,中年級29節、高年級32節,低年級由導師授課節數約佔7成;中高年級約佔一半,這樣的比例還能算是包班制嗎?每週16節導師的配課大概有3-4個領域,小校科任老師的授課領域更是五花八門,只有中大型學校的科任老師有可能做到專長授課。
因此,不知道臺灣現行的授課安排,是「包班制」還是「專長制」?
近幾年,市府辦理的「教師甄試」,開出許多專長類科的缺額,也鼓勵現職教師積極進修,取得「專長加註」,似乎是有意逐漸加重「專長授課」的比例。但很多專長進用的新進教師,來到學校現場,還是經常無法完全「專長授課」。
在這裡,要來思考一下國小包班制的意義。
著名的教育學者杜威博士提出的經典名言:「教育即生活」,近百年來仍受到教育界廣泛的討論,至今尚無人能提出反對;許多學者演譯、歸納、不斷的詮譯,觀點說法各有千秋,但最終仍不脫杜威的理念。
學生的學習,尤其是國小階段的學生學習,都難違生活能力所需要而洐生。要健康生活,所以要學習均衡飲食與運動;要順應自然、珍惜自然,所以需要環境教育;要能與人溝通、合作、運用文字表達,所以要語文教育;要與世界接軌,所以要學好外語;要能鑑古知今,所以要學歷史,研究人類社會;為什麼要學算數,也是為了生活上需要。
這些基礎的學習,最終目的,就是要學生能好好生活、生活得好。即使在分科學習越來越精細的現在教育中,仍不忘時時提醒,分科學習一定還要能統整,學生透過教育學習到的知識,最後在腦裡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是一個整體難以分割的思維運作系統。國小階段的學習再怎麼依領域分科,還是要統整才能真正有用,在包班制的教育下,級任老師角色就如同學生學習的知識管理師一般,較能夠自然的協助學生統整所學。但在固定授課時數與專長授課之後,級任老師做為學生學習的知識管理師的功能就下降了。
比如級任老師的班級經營風格,因為授課節數的減少,可能會受到不同科任老師的影響,延後養成生活規範與學習態度的時間,就好像父母管教差異,會造成孩子品格搖擺一樣。過去級任老師除了主要國數學科之外,還有彈性時間、綜合領域可以進行必要的統整,很多拉拉雜雜的班級事務可以利用這些時間來處理,包括訂正面批作業、處理糾紛、品格導引或補救教學、收發調查表…,舉凡擔任級任老師的,都知道班級事務的繁鎖。但是降低授課時數讓現場的級任導師沒有這些課可以處理班級事務,只能用國語課或是數學課來處理,讓進度惡夢更加深沉。
那導師時間到哪裡去了?
導師時間通常就是學校早自休的時間,一週五天裡,一般學校通常會有一天安排學生朝會、一天教師早會,還有三天,但是這些時間通常要安排全校性宣導,各式各樣的議題必需宣導拍照,因為有交不完的成果報告,同時還是各校社團的訓練時間,班上學生通常沒有到齊的時候,連要實施MSSR 都很困難。我知道很多學者會認為,這不是問題,甚至有建議用每天一節國語的前十分鐘來個MSSR的,這真的是學者看問題。
因此,學生在校的學習,會出現教師的實際教學時間少於授課時數的現象。例如,半天放學前的第四節課,不大可能授滿40分鐘的教學時間,因為老師要在放學前派功課、發作業簿,交待回家重要的調查、問卷。因為發作業簿,所以順便幫學生批改訂正的地方,往往一節課裡,教學時間可能一半都不到。
在這裡,我無意要求老師的每一節課都要上滿教學時間才行,因為在時間內,教師所做的、處理的每一件事都是工作的一部分,都是和學生相關的,也都是教育之必要。也無意不當地期待老師們處理非教學的學生事務要多有效率、多麼精簡時間;而是希望每位老師在有限的授課節數內,真心不二意的陪著學生,而不是放著學生自習、自己看書、出些考卷讓學生寫,而自己去上網說是找教學資源,或是改作業、備課,甚至讀自己的學位功課。
原因很簡單,固定授課時數之後,老師在上班時間內,有非常多的時間可以做上述這些事,因為教學時數變少了,而且真的變得很少。我們用除法稍微算一下:5個工作天,每天8小時,教師每週的工作分鐘數是2400分鐘;導師授課節數每週16節,每節40分鐘,實際教學時數是640分鐘,佔教師每週工作分鐘數的27%;也就是說以級任老師為例,每位導師在班上實施教學的時間佔他的工作時間的三成不到。
這裡我們不是在說老師的工作會因為教學時間佔不到三成,而非常輕鬆,只是嘗試著表達,在教學時數有限的情形下,把握、善用教學的每一分鐘,就顯得更加的重要了,怎樣在不到三成的教學時間裡,老師放下手邊的雜務,全心全意的陪著孩子學習,是重要的。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五花八門的「體驗教育」
親子天下68期,蔡穎卿「深入學習」的感動,對於時下強調的「體驗教育」,有一番解讀與看法,值得思考~~
摘要如下:
永遠需要新鮮感、活動滿、急忙來去的教育…,表象的多元已經影響孩子安定學習的傾向了。過度著重「體驗教育」而不深入,對學齡的孩童有很多不良的影響,他們以為學習是當個「看客」,可以自己任性的決定要不要好好參與,而父母對這樣的結果,也簡單的只以「有沒有興趣」來看待孩子認不認真的理由。不斷提供表面的新經驗來滿足學習,只是使一個孩子處於「情緒的興奮」,但並不等於「學習的振奮」,前者是以旁觀的、不考慮成果的狀況加入環境;後者卻是清楚目標、並克服困難的過程。「感覺興奮」的孩子前熱後冷,毫不在乎結果;而「學習振奮」的孩子卻心領神會、漸入佳境。這並非天生興趣的不同,而是被建立的價值不同,因此,父母一定不要錯用「興趣」兩個字,平白耽誤了孩子本可建立的專注。習慣「體驗看看」的孩子希望「第一次就會」,如果做不好,就不以為然的說:我不喜歡,我沒有興趣。因為體驗活動不計較成果,更無法好好檢視參與的問題與工作的品質。「反覆尋思練習」是愉快的學習, 精益求精就是這樣心領神會的美好過程,我們應該努力提供孩子浸潤其中的情境,這些經驗將會轉化到其他的學習,回映出自然的專心與負責。
這個觀念很重要,對現今學校辦理許多的體驗活動也是重要的提醒。就以時下最夯的食農教育為例,許多學校處心積慮,開闢農園、整地施肥、扒土作壟,什麼都準備好了,再安排學生去播個種、澆個水,然後等待豐收。這中間需要的照顧人力,其實都由志工、老師或學校同仁代勞了,這樣的食農教育,學生是達到「學習的興奮」還是「學習的振奮」?孩子學到的是「勞動的付出」還是「玩土玩水的樂趣」?孩子體驗到的是「耕作的辛勞」還是「不必呆坐教室的開心」?
認真看來,食農教育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求生存的重要技能,不僅只是有趣好玩的體驗課程;體驗本身是不夠真實的,有問題的,與其表淺的體驗,不如深刻的了解、閱讀現況,思考與討論,更能深化學生的思維。
體驗活動如果不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實作,一定時間完整的歷練,太多的代勞、只是短效式的、表淺的體驗,不如不要體驗;回歸教學策略與課程理解反倒更實際一些。
摘要如下:
永遠需要新鮮感、活動滿、急忙來去的教育…,表象的多元已經影響孩子安定學習的傾向了。過度著重「體驗教育」而不深入,對學齡的孩童有很多不良的影響,他們以為學習是當個「看客」,可以自己任性的決定要不要好好參與,而父母對這樣的結果,也簡單的只以「有沒有興趣」來看待孩子認不認真的理由。不斷提供表面的新經驗來滿足學習,只是使一個孩子處於「情緒的興奮」,但並不等於「學習的振奮」,前者是以旁觀的、不考慮成果的狀況加入環境;後者卻是清楚目標、並克服困難的過程。「感覺興奮」的孩子前熱後冷,毫不在乎結果;而「學習振奮」的孩子卻心領神會、漸入佳境。這並非天生興趣的不同,而是被建立的價值不同,因此,父母一定不要錯用「興趣」兩個字,平白耽誤了孩子本可建立的專注。習慣「體驗看看」的孩子希望「第一次就會」,如果做不好,就不以為然的說:我不喜歡,我沒有興趣。因為體驗活動不計較成果,更無法好好檢視參與的問題與工作的品質。「反覆尋思練習」是愉快的學習, 精益求精就是這樣心領神會的美好過程,我們應該努力提供孩子浸潤其中的情境,這些經驗將會轉化到其他的學習,回映出自然的專心與負責。
這個觀念很重要,對現今學校辦理許多的體驗活動也是重要的提醒。就以時下最夯的食農教育為例,許多學校處心積慮,開闢農園、整地施肥、扒土作壟,什麼都準備好了,再安排學生去播個種、澆個水,然後等待豐收。這中間需要的照顧人力,其實都由志工、老師或學校同仁代勞了,這樣的食農教育,學生是達到「學習的興奮」還是「學習的振奮」?孩子學到的是「勞動的付出」還是「玩土玩水的樂趣」?孩子體驗到的是「耕作的辛勞」還是「不必呆坐教室的開心」?
認真看來,食農教育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且是求生存的重要技能,不僅只是有趣好玩的體驗課程;體驗本身是不夠真實的,有問題的,與其表淺的體驗,不如深刻的了解、閱讀現況,思考與討論,更能深化學生的思維。
體驗活動如果不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實作,一定時間完整的歷練,太多的代勞、只是短效式的、表淺的體驗,不如不要體驗;回歸教學策略與課程理解反倒更實際一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