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偏鄉教育的解方

偏鄉教育的問題最主要還在「教師的教學品質與穩定性」。當然不是所有在偏鄉的老師都不會教或沒有教學品質,也不是穩定不調動的老師就一定好,但就位處交通不便、生活機能不佳的偏鄉學校來說,新手教師、代課教師與教師流動,是影響偏鄉教育績效的關鍵。
在「積極性差別待遇」的理念中,以不公平對待不公平,是必要的解方。所以,把最好的老師留在偏鄉,才能彌補偏鄉學生在城鄉差距裡的不平等,才能真正保障偏鄉學生的學習品質。
考試取才的制度下,最好的老師不一定是會考試的老師,考上正式教師也不一定就是好老師,這是制度的局限性。取得教師證的準教師們,在考上正式教甄之前,多在學校先行代理,每年5月開始報考各縣市的教師甄試,直到7月底,所有縣市教師甄試結束,決定是成為福利、身份轉換,有保障的正式教師,還是繼續在學校代理,明年再考。這些代理教師一邊教書工作,一邊準備每年的試場拼搏,壓力隨著一年一年的落榜,飽受身心煎熬。有些認真的代理老師以學生為優先,以學校使命為已任,總是考不上;相反的,有些代理教師只做基本的事,把空堂時間拿來讀書、準備考試,反而容易考上;站在為校舉才的立場,為那些擁有教師證,在偏鄉學校代理3年以上,認真負責,以學生為優先,又願意留在偏鄉學校服務的代理教師給予考試上的適當加分,符合為偏鄉學校留住好老師的目標。
再者,很多在偏鄉代理多年,表現優異,又是在地的代課老師,熱情、學養與教學知能不亞於正式教師,但因為只有大學畢業,沒有轉任正式教職的管道與機會,一樣每年要面對再聘、再考、流浪、低人一等與妾身未明的待遇。所以,為了偏鄉學校的在地人才培育,應該為這些長期服務於偏鄉,表現良好深受學生愛戴,只有大學畢業的代理老師,開設師資進修專班,由學校推薦協助他們取得教師資格,有機會轉任正職,全心奉獻於偏鄉教育。
最後,從101年教師納稅之後,國中小教師採固定授課節數的措施,導致各校依教師員額排課之後,尚有許多課務沒人可授課,於是產生了許多「兼課鐘點教師」及「教師超鐘點」的狀況。在偏鄉學校,連領月薪的代理教師都很難聘到之下,把校內教師排完課之後剩下的課務排給兼課鐘點老師來上,通常難度更高。且鐘點教師有課才來,沒課就走,國小一節260元的鐘點費,不考慮課前的備課、出考卷、改作業等工作的報酬,各項福利都沒有,學校的校務運作與願景發展、課程改革、教學策略的改進,與兼課教師扯不上關係,也沒有權利要求他們要參與,只是因為有一節課沒有人上,安排人上了就好。偏鄉學校的班級數少,鐘點教師通常都需要跨科、跨年段,自然、社會、健體、綜合、音樂或藝文,都會上到,兼個10節課,大老遠的奔波勞頓,領到每周2600元的待遇,難聘、聘不到,是很正常的,於是校內老師只好超鐘點,把老師們原來應該拿來用心備課的時間,拿去上更多科目的課,備課時間更少,形成惡性的循環。所以,針對偏鄉學校的兼課鐘點數,應該以足夠的員額來取代,讓學校用比較好的待遇與條件,吸引有心服務的老師來偏鄉教書。
以上提出的「考試加分、為偏鄉學校辦理師資培育與補足鐘點數的員額」多是針對師資來源的建議。因為教師甄試由各縣市教育局主辦已經實施多年,每年分發至偏鄉學校的老師,時間一到就申請調動,留在偏鄉的少之又少,代表著考試分發的教師,多把偏鄉做為跳板,年復一年偏遠學校的教師流動率居高不下,教育績效難以累積,學生學習品質難以保障。偏鄉綁約6年的機制,因為「但書條款」也形同虛設,況且人在心不在也不見得真能幫上學生。因此,在地的學校最知道什麼老師會留,什麼老師會走,為長期服務又認真教書的老師加分、培育在地的師資,或許才是長久之計。
當然,上述的問題不只存在偏鄉學校,兼課問題、教師素質、代理難聘、教師流動與行政大逃亡,絕非偏鄉專有,但對比都會區的機會,偏鄉真的窘迫了許多。所以,應該更努力的以「積極性差別待遇」協助偏鄕孩子擺脫不利的宿命,幫助他們在教育資源上得到更公平的對待與機會。
他如,針對偏鄉學校定義重新審議、改善偏鄉教師宿舍環境、增加偏鄉教師服務加給,支持長期協助偏鄉補救教學或師資培育的民間團體發揮更大功能,如博幼基金會、永齡基金會、TFT等,引進他們進入更多偏遠地區與在地學校合作,都是政策應該努力的方向。但希望優先從「教師的教學品質與穩定性」加以處理,因為「人對了,事情就會對。」教育的工作,教師還是最最基本的關鍵。
在「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立法審議前,有幸參與柯志恩立法委員邀請的立法前座談會,交流許多務實的看法,深感榮幸,也多有盼望。第一次有機會把偏鄉學校最基層的聲音向國會最高殿堂的立法代表,表達經營偏鄉多年的看法與建言,真心盼望借由這次的立法,為偏鄉教育提供可行的解方,提高偏鄉孩子的教育機會。而教育的根本還在老師,為偏鄉留住對的人、對的老師,才能保障偏鄉教育的品質。